首页系统综合问题中国巨树科考队队员:半个多小时攀到六七十米,像做了上百个卷腹

中国巨树科考队队员:半个多小时攀到六七十米,像做了上百个卷腹

时间2023-03-19 11:19:17发布分享专员分类系统综合问题浏览240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大地资源视频在线观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中国巨树科考队队员:半个多小时攀到六七十米,像做了上百个卷腹和初代跳水女皇往事1:摔破肺吐血一个多月,父母求退队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中国巨树科考队队员:半个多小时攀到六七十米,像做了上百个卷腹
  • 初代跳水女皇往事1:摔破肺吐血一个多月,父母求退队
  • 在大庆市有一个挖冻土和破冰的工程。需要把土运到一千五百米外,用这些土堆个土山,这个活儿怎么干 多少钱
  • 希望参加 特殊部队 的选拔考核,和训练~!
  • 一、中国巨树科考队队员:半个多小时攀到六七十米,像做了上百个卷腹

    10月9日,中国巨树科考队发布了目前“中国第一高树”云南黄果冷杉的准确高度——83.4米,相当于28层楼高。这棵树位于**察隅县上察隅区域,比今年5月时公布的测量数据高了0.2米。

    科考队员攀爬巨树有哪些难点?采集的标本将如何利用?对此,新京报记者对参与科考的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负责人、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馆员钟鑫进行采访。

    钟鑫在攀树上升途中。刘团玺 摄

    先在大理进行三天基本训练,熟悉绳索操作

    新京报:科考队共有多少名队员参与了攀树?大家分别承担什么任务?

    钟鑫:这次主要攀树人员中有三位攀树技术指导,也就是教练。他们首先把绳索带到树顶树冠上,进行领攀。我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王孜作为技术人员,上树进行采集和调查。另外还有两名摄影师攀到三四十米高的位置进行拍摄。

    新京报:这样高的树爬到顶端需要多久?如何保证队员的安全?

    钟鑫:我们的技术指导爬得很快,大概半个小时就可以从树底攀登到树顶。我和王孜是初学者,在攀树的前几天才开始熟悉。我们采用的方式叫单绳攀登,是国际上一种成熟的高树攀登方式。它使用一根绳索,承重可以达到一吨以上,一个人的体重完全没有问题。我们主要需要熟悉技术操作和模式切换,需要前期反复练习。掌握了流程后,上下树都是很安全的。同时这也是无痕攀登,把绳索绕系在高处,结束之后由技术指导分段取下,不会在树上留下创伤和任何永久性痕迹。

    最开始,我们攀爬得比较慢。我第一天攀到50米高的树杈上就花了一个多小时,此后越来越熟练,最终可以半个多小时攀到六七十米。

    新京报:攀巨树要做哪些准备?有何难点?

    钟鑫:我们的几位技术指导有长期攀树经验,是国内对攀树非常有研究的人了。攀树之前,我先到云南大理进行了三天的基本训练,熟悉绳索操作。

    前期主要难点是把绳子系到高树上,我们尝试了无人机挂绳、弹弓挂绳等多种方式,最终成功,然后再由技术指导一段一段把绳索带至最高处。

    攀爬这样的高树需要平衡协调两只脚蹬和踏的力度,并做好腹部发力。我攀登到六十米高度以上后,感觉像在树上做了上百个卷腹。我像尺蠖一样,不断卷曲伸张往上攀爬,这对于刚接触攀树的人来说确实有难度,对体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采用国际测量巨树“金标准”,得到最准确数据

    新京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柯团队在**察隅县考察时,在成片的云南黄果冷杉原始森林中发现并测量了这棵迄今为止的中国最高树木,今年5月公布的数据是83.2米。为何要对这棵树重新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比之前高0.2米有何意义?

    钟鑫:测量大树的方式有三种,激光雷达、无人机挂绳和人工攀爬。

    使用激光雷达遥感的方式,人不需要爬树,可以快速获得很多棵树树高的基本值,但它存在局限性。由于树顶端有很多分支,在地面无法直接观测到树梢,无法确定哪个树梢是最高的,所以需要用无人机飞到接近它的水平高度去确定树梢位置,但无人机的高度也存在一定偏差。

    本次科考使用了国际测量巨树的“金标准”——攀树直接测量法,即人工攀爬到巨树顶端,确定最高树梢之后,将金属卷尺从树梢放下至地面测量,同时这棵树长在一个斜坡上,还要确定树干基部露出地面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所以并不是树的高度差了0.2米,而是测量方法不同。

    这种方法是之前的测量中没有实现的,此次得到了最准确的数值。目前,全世界最高树——生长于美国加州的一棵116米高的北美红杉,以及热带第一高树——马来西亚100.8米高的黄娑罗双,都是通过人工攀爬测量的。

    此外,这次也刷新了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采集种质资源的树高纪录。

    新京报:此次科考队提到,今年5月和8月两次调查间隔期内,顶芽生长长度在10厘米以上。这是否意味着这棵树以每年30厘米左右的速度在长高?

    钟鑫:5月到8月是春夏之间,温度适宜,正是树生长旺盛的时期,所以不能以这段时间的生长速度推测其全年的生长。过了9月以后,察隅天气转冷,冬天还会下雪,这时几乎处于生长停滞的状态,所以不能说全年生长30厘米或更多。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测顶芽的发育状态,确认它是一棵非常健康的树,目前还在生长状态,而不是顶端死亡或者重新再生长侧芽的状态。

    新京报:巨树树龄在380岁上下是如何判定的?

    钟鑫:关于树龄的测量,我们使用了倒木年轮曲线的方法。同一片森林同种树的生长速率相对一致,这片森林也总会有些树因为狂风、山体滑坡、洪水等原因倒下。我们通过对多棵云南黄果冷杉倒木进行测量,根据胸径和年轮的关系形成数据模型,有一个曲线,再测量这棵树的胸径,对比曲线上的年龄,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年龄。

    不同高度枝叶形态差异大,采集标本将开展后续研究

    新京报:中国最高树上共发现有高等植物50余种,包括攀缘植物、附生植物、寄生植物等多种类型。这些植物是否会和巨树争营养?

    钟鑫:这棵树上的50多种高等植物主要是附生植物,大部分生长在20米以下的位置。它们只是借用这棵树的高度获取更高处的阳光和水分,并不跟这棵树形成营养关系和寄生关系,基本上对这棵树没什么妨碍。

    云南黄果冷杉是这片森林的建群种(群落的创造者、建设者),它提供了一个高度位置,可以看作大地向天空的延伸,给苔藓或者其他附生植物提供了平台。

    我们在整棵树上只发现一种寄生植物,就是松柏钝果寄生,它大概在70米高以上的位置,个头不太大,数量也不太多,基本上不会对这棵树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新京报:对巨树上的标本是如何采集的?未来将开展哪些研究?

    钟鑫:我们分层高,每隔3-5米采集这棵树的枝叶和球果。我们发现,这棵树的枝叶和球果非常有意思,高处的枝叶跟低矮处的枝叶形态差异非常大。对于巨树而言,它们获取水分的通道就是通过树的蒸腾作用,把水从地表的高度抬升到80多米的高度。位置越高,这些枝叶获取水分就越困难,它们的气孔密度和光合作用效率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采集这些标本,将通过它们的形态和分子数据,验证树叶在不同高度不同的光合作用效率。

    新京报:此次同步发布了巨树等身照,给巨树拍等身照难度大吗?其中有什么样的故事?

    钟鑫:巨树等身照的拍摄是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老师带领的团队负责,由四名科考队员精密协作完成,先用无人机每隔几米拍三张到六张的一组照片,然后再隔几米一组,一直拍到树顶,这样得到160多张不同高度的照片,后期通过拼接完成。整体画幅超过3.5亿像素,可投屏于百米巨幕以展现巨树细节。

    以往国外拍摄巨树,会用单反相机拉一根很长的绳索完成拍摄,我们使用无人机大大减少了这类繁琐的工作。更繁重的工作在后期合成上,不同高度的照片要合成同一张照片,后期要用大量的精力调整每张照片的透视,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据我所知,这也是我们8月完成拍摄后,10月初才公布巨树等身照的主要原因。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越

    一、初代跳水女皇往事1:摔破肺吐血一个多月,父母求退队

    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14岁的全红婵三次跳出满分,以总分466.2分拿到金牌。

    全红婵的完美表现,甚至让央视解说感叹:这对于其他选手来说太残忍了!

    其实类似的评论,早在二十多年前也曾出现过。当时有评论说:和高敏生于同时代的跳水运动员,是一种悲哀。

    高敏是我国第一位奥运会跳板跳水金牌获得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突破600分跳水大关的女运动员。

    她在跳水职业生涯**斩获70余枚金牌,创造了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7年全胜的纪录。

    全红婵夺冠后,高敏在微博发文说:“看着全红婵采访,我想到了自己当年练跳水的时候。我在小姑娘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我的眼泪瞬间流了下来。”

    1

    高敏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里条件比较好,小朋友都不愿意跟她玩,她常常哭着回家,拿起剪刀要妈妈在衣服上打补丁。

    高敏的爸爸是个 体育 迷。曾经获得过重庆少年游泳冠军,后来又是大学足球队的前锋。5岁开始,高敏就跟着爸爸去小河边游泳。

    有一次,爸爸带着她从两三米高的石头上往下跳。她站在上面,什么也不想,闭上眼就跳,“咚”一声掉进水里,仿佛腾云驾雾一样。

    这是高敏关于跳水的第一次记忆。

    6岁那年,高敏被送进体校学习体操,但她特别讨厌压腿。有一次老师压过头了,她疼得要命,等老师一放手,立刻跑回家,再也没有回来过。

    9岁那年夏天,高敏和同学在学校游泳池游泳。一个又高又大的老师不时把小朋友叫起来,观察他们的手和腿。

    轮到高敏时,老师问:“想不想学跳水?”

    高敏问:“要不要钱?”

    得知不要钱,高敏不假思索回答:“行。”

    第二天放学去游泳池,高敏发现有上百个小朋友在场,心里有些失望。

    玩了几天后,老师指着3米台的跳板问:“谁敢从那里跳下来?”

    高敏觉得不比河里的石头高多少,说了声“我敢”,就爬上去跳了下来。

    浮出水面后,大家都鼓掌喝彩,夸她有天分。高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一下子迷上了跳水。

    有一次,在小朋友们的起哄下,高敏又爬上10米跳台,硬着头皮往下跳,被老师狠狠骂了一顿。

    不久,高敏发现小朋友不断变少,最后只剩她一个,只好跟着比她大两三岁的队员一起训练。

    趁着其他队员参加比赛,爸爸带高敏去重庆的爷爷奶奶家。等叔叔和伯伯都来了,奶奶说全家大人要开会,打发高敏一个人去看电影。

    高敏回来后,发现一家人都很严肃。奶奶问她喜不喜欢跳水。高敏说喜欢,接着又重重补了一句:“我要成为最好的。”

    很多年后,高敏才知道,就是那句话,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当时整个家族开会,讨论要不要让她学 体育 。如果不是高敏的那句话,整个家族就会为她选择另一种人生。

    回去后不久,高敏就进了自贡市跳水队,搬进体校宿舍。那时她才9岁,一直没离开过父母,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

    高敏有些难过,却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努力,学不成绝不回家。”

    2

    入队后的日子与高敏想象的完全不同。每天早晨6点就要起床训练,跑步、压腿、练力量……样样不轻松。

    当初因为怕压腿才离开体操队,最后还是没躲开。每一天,高敏都要咬紧牙关忍着眼泪度过这一关。

    七点半结束训练,吃完早餐,高敏回到学校上学。所有的课间休息都用来写作业或补觉,根本没有力气跟同学玩耍打闹。

    上午放学后,高敏要立即跑步到游泳馆吃午饭。饭后进行四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的午训。一到时间又要马不停蹄回学校上课。下午一放学,要像百米冲刺跑一样跑回游泳馆。老师会做脉跳检查,高敏不敢偷懒。

    下午全是技术训练,可以在网上或弹板上翻空翻。这是高敏最喜欢的部分。那一小段在空中跳跃飞翔的时间,能够抵消一切枯燥的训练。

    吃完晚饭,大家都要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做学校布置的作业。

    9点半开始休息。洗完脸刷完牙,高敏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倒在床上就呼呼大睡。

    每次感觉才过了几分钟,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虽然训练很苦,但高敏学动作很快,而且跳得跟训练了一两年的队友一样好。

    1980年8月,老师决定带高敏去攀枝花参加比赛。

    临行前,妈妈告诉她:“站在板上要微笑,不要让人看出你紧张,要有自信。”虽然不懂什么是自信,高敏牢牢记住了妈妈说的话。

    第一次出远门,高敏非常兴奋。在餐厅吃完晚饭,她偷偷拿了两根香蕉回房间。

    刚吃完,老师出现在她面前,先让她做200个仰卧卷腹,再罚站半个小时。

    顶着吃撑了的肚子做卷腹,高敏难受得要命,从那以后就对香蕉没了兴趣。

    在跳台上,小小年纪的高敏时刻露出微笑,跳水技术又好得让人意外,立刻赢得了所有观众和教练、裁判的喜欢。

    但她年纪还小,只能记分,不能算成绩。最后一跳跳完,她不知道自己的分数比第一名还高出几分。看到老师露出笑容,心里想的却是,应该不会挨骂了。

    几个月后的一天,高敏发现家里来了一位陌生人。妈妈告诉她这是省队的刘指导。她让高敏在寒冷的天气中跳了几次水,又跟高敏的父母聊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爸妈问她愿不愿意去省队,高敏心想自己一定要成为最好的,就答应了。

    1981年1月9日,10岁的高敏在爸妈的一再叮咛中,坐上了离开自贡的火车。

    也就在这一天,高敏彻底告别了自己的童年。

    3

    到了省队的第一天,中午吃饭时,看门师傅不放高敏进去,说她还不是正式队员。

    高敏只能去旁边的教练餐厅。里面吃饭的都是大人,只有高敏一个小孩。吃着吃着,高敏想起父母和小伙伴,泪水情不自禁流下来。

    刚开始,无论高敏起床的速度有多快,等她穿好衣服冲出去,总是最后一个到楼下**。

    几次之后,高敏想了个办法,提前穿好衣服,早铃一响就跳下床,总算没有再拿最后一名。

    由于穿衣服睡觉,没多久高敏就感冒了,刘指导发现后,规定必须在铃响后才能穿衣服。

    训练很累,但高敏过得很开心。半年很快过去了,医生为高敏做了许多体检和测验,担心高敏会长得很高。

    刘指导再三争取,省队最终留下了高敏。

    省队的训练与市队完全不同。每周一、三、五训练3次,每天早晨、上午与下午训练,晚上上文化课。二、四、六只在早晨和下午练2次,上午上文化课。星期日只在早晨或上午练1次。

    每天再累,高敏都会认真听课,是当时运动员中学习表现最好的。文化课老师总拿她的例子教育后来的运动员。

    参加过几次比赛后,高敏把跳台跳水定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开始加大对手臂力量的训练。

    高敏能轻松做完三十个引体向上,但肘关节一天比一天疼。每次入水时,由于手疼没有力气顶水,手背老被水反弹打在头上。

    一天晚上,高敏被人不小心碰到头,疼得哇哇大哭。大家这才看到她的头皮好几块淤青。

    刘指导赶紧带她去看大夫,拍片显示肘关节骨头上有一条裂缝,高敏不得不停了训练。

    高敏的脚尖不直,有个外号叫锄头脚。刘指导没让她闲着,专门找人为她定做了一张用来矫正脚尖的“老虎凳”。

    高敏坐上老虎凳,弯着腿,把脚板平放在凳子上,用绑带把整个腿背都绑在凳子上,丝毫都动不了。

    然后在脚腕下放两卷卷起来的大毛巾,再把腿伸直。可脚背被绑了,脚腕下又有两卷毛巾,腿根本不可能伸直。

    刘指导便用绑带绑了高敏的腿,强行把腿拉直。当两条腿被拉直时,毛巾上和绷带下的脚背,就变成弯的了。

    绑好后,高敏一个人留在那里。刚开始疼得眼泪直掉,两分钟后觉得脚背上的骨头一块块被人拆开,忍不住放声大哭喊救命。

    几分钟后脚背开始麻了,就像成千上万颗针扎着。

    高敏第一次体会到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绝望。最后疼得没有知觉了,也没力气叫了,大脑一片空白,只是呆呆看着腿流泪。

    15分钟后,刘指导回来把绷带拆开。高敏瘫在凳子上,稍微一动便万箭穿心。一动不动坐上半小时,才能慢慢挪动一下脚。

    这样的“刑罚”,一上就是两个月。

    后来有一天做倒立时,刘指导不停夸高敏的脚尖漂亮了,高敏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大家看到高敏脸上的泪水,都沉默了。

    4

    肘关节开始好转后,高敏把目标从跳台转到3米跳板,以惊人的速度学会了一套只有成年组才能跳的动作,而且水花压得很小。

    1983年是全运会年,12岁的高敏在全国选拔赛上一鸣惊人,拿到了第一名,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全国冠军。

    爸爸特意来看高敏,问她要什么奖励。高敏选了一套玩具餐具,比得了金牌还要高兴。

    很快,高敏代表中国参加在新西兰举办的世界分龄锦标赛。

    第一天训练,高敏就引起了轰动,老外纷纷跑来问她的年龄。这一问,高敏还没满13岁,按国际泳联规定不能参加跳台比赛。

    没想到,高敏仍在1米板和3米板上轻松拿了两块金牌。

    当时国际泳联的官员说,1988年的奥运冠军,非高敏莫属。

    回国后,高敏再度主攻10米台,练的是几个高难度动作。

    这些动作在成年组只有一两个人能跳,少年组还没有。高敏一心投入训练,甚至都顾不上理会前来探望她的妈妈。

    一天,高敏刚跳到空中,旁边“砰”的一声巨响,把她吓傻了,一下子失去控制,直接摔下来,整个身子平平拍在水面上。

    再次尝试,她还是背部直直砸在水面上。

    那天晚上高敏感觉呼吸困难,喉咙里一股铁腥味,吐出来后,手上全是血。队友连忙送她到医院检查,诊断是摔破了肺。

    高敏吐了一个多月的血,后来还是吃了一位老中医的中药才恢复。

    高敏怕爸妈担心,一直没说。几个月后,高敏爸妈从别人那里知道她吐血的事,哭着赶到成都,想让高敏退队。

    10米台成了高敏的阴影,每次训练,入水时不是躺着就是趴着。晚上一闭眼,做的梦也是从10米台摔下来。

    有一次,高敏刚从跳台跳下来,耳朵里“嗡”的一声,从右耳穿过左耳,疼得眼泪直流。

    医生检查后,说是耳膜穿孔。

    高敏一而再再而三受伤,心情非常低落,觉得是老天在暗示自己该退役了。

    随后参加的全国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高敏发挥失常,有些裁判毫不客气打了0分,跳板只取得第七名,10米跳台更是倒数第一名。

    比赛后回到自贡,高敏陷入了迷茫,不知道是该坚持还是退役。她一个人在大街上转悠,最后停在一个糖饼摊前。

    这种糖饼摊上有一个大转盘,给了钱后,转到什么就拿什么。

    第一次转,高敏拿到糖饼摊上最大的龙糖饼。高敏想,如果再转到一条龙,那就再练一年。

    换了一个糖饼摊后,高敏用劲一转指针,指针就像是知道她的心意,慢悠悠转到龙糖饼面前就不动了。

    没想到的是,回到队里才几天,高敏就接到去北京国家队集训的通知。

    高敏这才知道,早在她第一次拿全国冠军时,国家队就想招她,但省队一直没有放人。

    5

    在国家队,高敏所在的小组叫“国家跳水少年集训组”。徐益明教练是集训组的总教练。

    因为高敏基本功太差,徐教练并不喜欢她。高敏还发现,自己并不是国家队队员,只是带训。意思是跟着国家队练,但不占名额,还是要回省队。

    高敏有些丧气,觉得不出三个月自己就会回省队。

    集训组第一次开队会,徐教练对大家说,中国三十个农民才养一个运动员,是为了让大家为国争光,让五星红旗升到最高处。

    最后,徐教练鼓励大家:“要让世界仰起头看我们的国旗,要让对手听熟听惯我们的国歌。”

    高敏被镇住了。从来没想过练跳水有这么重大的使命。那晚她怎么都睡不着,第一次认真思考自己到底为了什么跳水。

    高敏决定,只要国家队不放弃自己,自己就绝不放弃。

    这以后的每一天,高敏提前二十分钟到训练场,最后一个离开,从不多说话,只是一个劲儿跳,一个劲儿练。

    训练了一个月,在一次组队对抗赛中,本来没人要的高敏,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没有一次失手。

    徐教练 第一次 表扬了高敏,开始亲自指导她训练。

    高敏天生就会压水花,但最大的问题是入水不漂亮。哪怕一个早晨跳上百次入水,依然没有明显的改进。

    直到她每天练完后,接着看了很多的技术录像,入水动作才好看多了。

    徐教练又请来一些老运动员传授心理技巧。一位转行做特技的前辈讲到,他开始特技表演前,习惯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想一遍。

    高敏立刻意识到,这个方法对她很有用。事实也证明,只要比赛前把所有问题都想到了,高敏几乎不会出现失误。

    一天晚上,徐教练告诉高敏,决定让她顶替受伤的奥运冠军周继红参加苏联和德国的邀请赛。

    起初高敏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冷静下来后,她突然意识到:如果抓不住这次机会,自己的跳水生涯就结束了。

    高敏拼了命训练。那段时间虽然累,却是高敏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在德国的比赛中,高敏征服了裁判,不管怎么跳都是高分,拿了3米板的金牌和10米台的铜牌。

    那天晚上,她拿着金牌和铜牌,左看右看,不时往脖子上挂。旁边的队友取笑她:“等着吧,你会有许多奖牌的。我们早就不把它当回事了。”

    在苏联的比赛中,高敏再次成为比赛焦点,怎么跳观众和裁判都喜欢,以超出对手几十分的556分轻松夺冠。

    回国后,再也没人提高敏是带训队员了,她得到了所有国家队队员的服装和装备。

    6

    很快,高敏将再次出征,参加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和古巴的四国循环赛。徐教练给高敏定了580分的新目标。

    高敏一有空就往录像室跑,分析每一个可以提高得分技术的动作要领。她不仅研究了世界名将的跳水动作,还发现了自己赢得裁判喜欢的秘密。

    比如,她内在力量很好,跳到空中后人很飘,不往下掉。这样完成动作后,有更长的时间向裁判和观众展示笔直的身体。

    这一点是当时其他选手很难做到的。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和提高,高敏满怀信心上了去加拿大的飞机。在极度寒冷的情况下,以570分轻松夺冠。

    到了美国,高敏第一次进行训练,几个外国记者拿着照相机跟着她,外国运动员也微笑着向她打招呼。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有些名气了。

    然而比赛期间刮台风,高敏深受影响,最后只跳了500分左右,排在第五名。

    这是高敏第一次遭遇滑铁卢,一个人躲在更衣室里哭了很久。

    晚上,高敏独自去海边游泳,在风浪中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不可以改变汹涌澎湃的海浪,但可以学会享受它。比赛也是一样,她不可能改变比赛的环境、条件和气氛,所以必须去适应它,接受它,最后才能战胜它。

    在墨西哥的比赛中,高敏很快适应了高原城市的缺氧环境,以绝对的优势拿到了冠军。

    最后的古巴一战,高敏仍然没有对手,轻松拿了3米板的冠军。

    此时,队友因为手腕有伤不能参加跳台赛,徐教练决定让她顶上。

    两个月没练跳台,又是仓促上阵,高敏出人意料拿到了冠军。徐教练很高兴,说她以后可以两项都练。

    长达四个星期的四国循环赛终于结束。高敏暗下决心:接下来,她要为中国夺一块世界锦标赛金牌。

    就在高敏全力准备世锦赛时,当时的跳水队总教练退出了,徐教练接替了总教练的位置,也接手了几位老队员的训练。

    经过特批,徐教练把高敏一个人带到了成年组。

    新官上任,徐教练的压力非常大。高敏不想被成年组看轻,训练也非常拼命。每次累到不行的时候,她就对自己说:坚持,坚持,只要我能顶过这一天,我就能拿世界冠军。

    一想到世界冠军,高敏就像加了油的 汽车 ,又能开出好几百公里。

    7

    1986年8月,第五届世界游泳锦标赛开幕,高敏随国家队来到西班牙马德里。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大型的国际比赛。

    比赛那天早晨,高敏在洗澡时突然意识到,水只有捧在手里才能留得住,用力抓它,就会从手指缝中流走。自己太想赢了,这种心态很有可能会让她失去金牌。

    高敏一直有写训练日记的习惯。她拿出来,把最近的训练回忆了一遍。

    这一年来,高敏有了6次国际比赛的经验,并且有针对性进行过训练。而且,徐教练每周都会安排小型比赛,让人在一旁敲锣打鼓大喊大叫。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干扰她了。

    “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跳,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拼……顺其自然地完成动作,把一个最难的动作,变得最简单,这才叫本事。”

    写下这段话,高敏心情平静了。

    预赛过后,参加决赛的一共有12名运动员。高敏做准备活动时,一些外国教练一直举着录像机拍她。

    高敏丝毫不乱,稳扎稳打,以582.9的惊人高分夺冠。

    当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升起时,高敏心里对徐教练说:

    “我做到了。我用我的努力在十个月的时间里,实现我的梦想,完成了你的要求,报答了国家对我的培养。我从来没像这一刻一样为我自己感到骄傲。”

    对于15岁的高敏来说,世锦赛是人生一个巨大的转折。新闻舆论也说,高敏“从此领导了世界女子跳板跳水的潮流”,成为任何一个跳板运动员都想挑战的目标。

    赛后,高敏写了一篇总结:

    站在板上准备跳水前的几秒钟,我感到在那一刻,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自己,谁都不可能帮我,唯一能给我信心的就是平时的训练水平。

    在实现了“成为最好的”梦想的同时,高敏也依稀感受到了站到高处的寒意。

    8

    不到一年时间,高敏从全国倒数第一冲到世界第一,在全国跳水界引起轰动。徐教练又在全国推广高敏的训练和技术,高敏一下子成为风云人物。

    一切来得太快,高敏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她觉得非常不自在,总希望躲进一个没人问她问题的地方。

    好在为了备战第二年4月的世界杯赛,徐教练很快把队员拉去了三亚,进行封闭式身体素质训练。

    室外长途拉练非常辛苦,当别人都累得走走停停,高敏仍然坚持跑完全程。

    高敏觉得老天是公平的,训练时吃的苦和累,才是她比赛时充满信心的**。

    回到北京后,高敏又开始转攻跳台。

    然而,当年那个曾让她破肺、吐血、耳膜穿孔的动作,已经在高敏心里形成障碍。如果再次失败,高敏也许终身都不能越过这个坎。

    所以,在高敏没有做好准备之前,教练也不敢让她上跳台,每天都陪着她在陆地上练习。

    直到有一天,高**动说要试一试。然而,就在试跳前一天,很少在训练中出状况的高敏,竟然摔出了保护垫,左肘关节脱臼,一个月都不能跳水。

    准备了几个月的计划一下子泡汤了,高敏既为自己心疼,也愧对教练付出的心血,一个人在房间里喊得撕心裂肺。

    受伤的关节越来越痛,高敏没有吃止痛片。她想,既然不能训练,那就该磨炼一下毅力。

    于是,高敏就这样躺在床上,静静“享受”着不断袭来的疼痛。

    第二天,高敏忍痛做了一千次“起次”:双腿站直,脚尖并紧,脚后跟随“命令”一上一下地踮起来。还做了一些半蹲和腹部训练。

    几天后,高敏除了手不能动,加大了一些力量训练,甚至开始长达半小时的跑步。

    然而,这些完全不能跟以前的训练量相比,高敏的体重开始不受控制疯长。

    徐教练弄来一套橡胶做的出汗服,穿上后从脖子到脚腕完全不透气。高敏跑完一趟回来,裤脚里全是汗,地上一摊水。

    每天吃得少喝得少,高敏饿得浑身发软。几片蔬菜也要放在嘴里嚼半天,直到没味了才吞进肚子里。

    拆掉石膏后,高敏左手臂细得只剩下骨头,肘关节只能弯一点点,仍然不能马上恢复训练。

    还有一百天就比赛了,高敏顾不了那么多,开始进行弹跳训练,每次摆臂时肘关节疼得要命,也忍着不管它。

    结果第二天一起床,肘关节又肿了起来。

    大夫建议她去理疗室做蜡疗,就是把刚煮化的蜡倒进一个容器,然后再把肘关节伸进去,用蜡的热度软化骨头后,再强行增加肘关节屈伸的幅度。

    烫了一会儿,高敏就体会到了皮开肉绽的感觉。骨头软化得差不多后,大夫开始一点一点地掰弯肘关节。

    虽然越来越痛,但高敏咬牙忍着,一声不吭任由大夫越掰幅度越大。

    第二天,肘关节肿得更大,连上下弹跳都做不了。

    一问才知道,因为高敏一直忍着不出声,大夫不知道已经过了极限,才造成这种情况。

    两次急于求成的失败,终于让高敏学乖了,一心一意只做力量训练和减体重。

    等到能做一些简单的跳水动作,高敏格外认真对待每一跳,哪怕再简单,也力求做到高质量完成。

    两个月之后,高敏第一次恢复全套动作训练,竟然跳得没出现一次失误,让在场所有教练大吃一惊。

    虽然手痛还没完全恢复,高敏还是成功打消了一些教练的疑虑,正式进入了世界杯参赛名单。

    离比赛还有十天,高敏开始发低烧。在去荷兰参加世界杯的路上,又莫名其妙发起高烧,一度昏迷过去。

    (未完待续……)

    主要参考资料:

    1.《追梦:“跳水皇后”高敏自传》,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07

    2.《敏·感:人生没有规定动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3-10

    二、在大庆市有一个挖冻土和破冰的工程。需要把土运到一千五百米外,用这些土堆个土山,这个活儿怎么干 多少钱

    目前,在世界上有20个国家超过150个在南极科考基地。
    极地科学探险队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1980年1月,中国派出的首两位科学家赴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组织参加在澳大利亚的南极科考活动,从而揭开了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序幕。自1984年以来中国南极科考独立组织已成功组织了19次南极考察队,大量的科研成果,其中许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南极科考队成为国际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力量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南极科考队到南极?

    视察组从北京国际民用航空的中国南极长城站,一路上可能是由日本,美国,更换后抵达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然后乘民航智利智利南部城市蓬塔阿雷纳斯,然后乘坐智利空军飞机到长城站。返回长城站,首先由智利空军飞机蓬塔阿雷纳斯,智利民航抵达圣地亚哥,然后飞回北京。一般每2至3年,中国应该派出科考船前往南极长城站补给和科学考察,检查组将乘船去长城站。

    中国南极中山站没有空中航线,检查组将去到中山站乘船游览。中国的一般每年派出一艘研究船前往中山站充电和科学的调查。研究船从上海启航,将前往赤道一路之隔,由澳大利亚,过西风带抵达中山站。船舶

    担任中国南极科考跨海任务是哪一个?船

    极“于1994年退役,作为中国南极科考跨海任务船”雪龙“号。

    ”雪龙“号的前身是一个B1级破冰能力的破冰船建于1993年由Wukelanhe施特拉尔松造船厂,自重11400吨,功率17,920马力,最大速度1 8和范围从北极的地球呼吸18000海里驱车前往南极。施特拉尔松德船厂建设Wukelanhe完成船舶1993年3月25日,原来的设计,具有较强的多用途运输船在北极破冰能力的0.5速度,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安装可调螺旋桨船,帆船操作灵活,这将有助于打破僵局。E级船体钢板制作,即使在零下40度的极端寒冷摄氏度,它不会变性。舰的

    雪龙“设施的吗?

    “雪龙”船配备了各种先进的设备和科学考察仪器,可以接收卫星图像,气象中心和气象数据,建立了由董事会船舶在极其恶劣的气候变幻莫测的极地海洋航行安全。水文数据采集室,位于二楼的浓度大量的国家的最先进的科学仪器,用于南极磷虾和其他水生动物的鱼探仪搜索,可以测量海水流速行走耐力,方向多普勒海流计,用来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的“CTD”。数据处理中心,样品间,伸缩臂起重机和其他设施,勘探海(ICES)的研究项目的研究人员。该主板还设有健身房,图书馆,卡拉OK厅,医疗室,手术室和其他娱乐,体育,卫生设施,和一个小型游泳池。 “雪龙”号是一个移动科学实验室南极探险队一个温馨的“家”。

    参加中国科学家徒步穿越南极大陆是人类第一次吗?

    人类首次徒步穿越南极科考队员,来自中国,法国,英国,前苏联,美国和日本。

    1989年,2011年7月25日,探险队从美国飞到中国的长城站,7月28日**从南极半岛尖端,依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从西部到东部最高南极峰 - 文森峰脚下到达南极研究站的美国,从南极对面的前苏联,前苏联东方号“人迹罕至的地区之间,穿越的极地高原东部, 5986公里跋涉,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1990年3月3日到达终点 - 和平号空间站,考察历时220天,横跨南极洲唯一的一次国际合作,赢得了人民的关注和尊重世界

    中国参与整个南极大陆43岁的时候,中国社科院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冰川学家秦大河,沿途跨越冰川访问,挖雪坑,每50至70公里的设定点(深11.5米),雪参,雪取样测定,共100个车站,800个样本,第一手的研究数据。

    南极点

    与大陆冰盖的运动的建筑物和设施,阿蒙森和斯科特留在南极的标志,帐篷和其他文物已被“搬回家”,大约在从南极点2,000米,50米的冰下,美国在南极阿蒙森 - 斯科特站的南极科考站始建于1957年,今年,美海军工程兵赛普尔的指挥下,从麦克默多站8小时的飞行,降落在13公里南极,狗拉雪橇建筑材料由太阳辨别方向,发现南极,一个简单的站阿蒙森 - 斯科特站始建于1975年,其主体建筑是一个半埋在冰雪高升5.8米,50米直径的铝制圆顶建筑和四个独立的建筑,装备精良的内饰,装饰华丽,内置的实验室和图书馆。该站是为了纪念第一个达到极点,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他们的名字命名。

    L975的内置阿蒙森斯科特站从南极偏离。为此,站检验队伍。每年1月1日用于仪器测量南极的位置插入一个新的标记。在车站和所有耗材飞机,通讯中心,气象中心,高空大气物理站等建筑。车站在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你可以保持全方位的观察到南赤道的导弹进入太空,便于跟踪卫星绕地球极和大气科学和地球研究优秀的地方。正因为如此,美国在本网站不惜任何代价,用各种精密仪器,充分发挥其技术的优势,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也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

    南极第一城在哪里?

    另一个美国科研站 - 麦克默多站,最大的南极科考站的站始建于1956年,各类建筑超过200幢楼宇,其中包括超过10个三层楼高的建筑物。麦克默多站是美国南极研究规划管理中心,美国南极科考站的综合物流保障基地有一个机场,你可以起飞和降落大型飞机,定期航班到新西兰,此外,在车站附近有两个小机场。同时还内置了大型的海水淡化厂和核电厂(为了防止污染一直疏散),有一个大的维修设施。麦克默多站的通信设施,医院,电话电报系统,俱乐部,电影院,商场一应俱全,唯一的酒吧有多达四个大约在麦克默多站麦克默多站,私人工程公司,和超越,加上各种实验室,每到冬天,有超过2000名科学家从事各学科的调查和研究,近200个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科学家在这里工作,每年约有20至50人。夏天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大型客机,运到旅游业在南极洲风格。麦克默多站的夏季,繁忙,拥挤,像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南极之城“的美誉。

    俄罗斯南极科考站的特点是什么?

    由数量大,俄罗斯(前苏联)在南极实地考察,广泛分布和已知,分布在南极大陆,俄罗斯8常年考察站,在南极科考基地6个夏季科考站。由于在俄罗斯的财政限制,目前大多暂时关闭。

    俄罗斯的青年站,规模仅次于麦克默多站第二,站始建于1962年,经过多次充分扩张,不仅高功率无线电中心,以及气象火箭排放到大气中的基础,良好的配备科学馆,实验室和计算中心。该站是苏联在南极气象中心,连同南极大陆周围的船只,提供气象服务,保证飞机和船只的安全与和平号空间站。该站主要的科学研究项目:极光,电离层物理,地磁,冰川学,海洋学。该站有一个大型机场,不时飞回他们的飞机。

    南极考察站,这是一个吗?

    俄罗斯的沃斯托克南极科考站,海拔3600米的海拔最高的之一。空气中的氧含量很低,相当于其他大陆5600米高的空气含氧量。沃斯托克是几乎在南极洲最冷的地方,年7月21,1983年,测得89.2度,被称为这里的南极“非常冷”,这里冰川学家发挥是世界上最深的钻井深度2600米(打3700米的计划),由于这里的气候非常寒冷,多风,被称为南极人迹罕至的地区。该站是一般约30名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地球物理研究高空大气物理,气象学,环境学和冰川学。

    昭和站是什么样?

    踏着南下的旅程,远远落后于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在1956年夏天,经济尚未复苏,日本南极科学考察破冰船大豆,东富霍尔姆南极Lvzuo的海湾地区访问,昭和1月29日完成,1957台(南纬39度,东经69度)。该站位于北到南,东西宽的**岩石上的小岛,海拔高度43米。 5公里宽的翁古尔通道的分隔岛和南极大陆之间。站?29米平方米,配备各种车辆40余台各立越冬人员,总建筑面积20多幢楼宇及三个电站经过多年的拓展与完善30个左右。极光区的车站,几乎每天都有极光可见,因此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开展高空大气物理研究。该站有4个火箭发射器,深高空探测火箭发射测量的理想手段。

    设立昭和站,日本南极探险队,日本南极探险队到达南极探险最重要的研究站立下汗马功劳。

    英国南极科考站的重要研究工作?

    7个研究站南极,大气科学,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大气科学分为三个主题:气象学(包括气候,臭氧,太阳辐射,污染)磁(包括绝对磁场,磁脉冲) ,电离层(包括太阳和地球,磁性大气科学)之间的关系。

    英国,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南极科考站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因此,他们的数据质量,他们声称享有很高的国际信誉,更好地理解粒子降落和大气中的结构变化的现象。在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的英国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整个南极研究的丰富的理论宝库。

    最低年度南极考察站,这是一个?

    南极科考站,几乎是在政府的直接支持,但在许多南极科学考察站,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唯一的“世界公园站是唯一的 - 不属于**国家的常年科学考察站。有捷克非政府组织建立了常年越冬站也很特别,它是建立在纳尔逊岛,南设得兰群岛冰帽捷克斯洛伐克站,这个站是最小的南极,在现有的国家每年的科研站最坏的情况下,最小的常年研究站车站大楼只有两个不到10平方米的营房,水,没有电,没有通讯设备,只有两名球员在夏季和冬季的访问。在这样一个困难的捷克球员,坚持的一个小岛上的在南极隆冬风暴肆虐,仍然坚持常年生物调查和气象观测,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美国在南极的科考站,为什么要建在沿海地区南极科考站,在大选中在南极洲海岸,地形较为平坦。选择在大陆沿海,主要考虑船舶无法靠近岸边,用小船卸货用品。很容易登陆,装卸货物方便,便于充电,在内陆设立一个研究站,然后转运飞机或雪地摩托,耗时。沿江沿海区域有丰富的水资源普遍高于高温内陆融化的雪水,同时容易形成较大的湖泊研究站,另一个原因是排放污水问题,按照“南极条约”的规定,以保护环境,废水必须经过严格的处理能被排入海中,以满足排放标准,这是必要的,以增加净化设备,是非常有利的,为了省钱,减少和缩短入海管道,研究站建在南极大陆的边缘。所以,大多数的南极研究站建在海岸。

    南极科考站选址什么原则?

    要建立一个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首要的任务是要选择合适的网站,很多人可能会感到惊讶,这么大的面积?南极洲,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行了,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建站条件,其次是科学调查的价值超过50全年科研南极站,100多个夏季站,国家基本选择在南极的现场情况是一样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首先,的面积是?基岩**。研究站建在基岩**,主要是因为建设的基础上要求极为严格。房屋建在基岩是更有效地抵御攻击南极风。其次,人员和货物的运输要尽可能的方便,最好是建立在海岸。第三,必须是有利于整合在科学调查。换句话说,建站区,必须有一个科学考察价值,这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是决策者首先想到一路南极已经很不容易了,再研究站建在荒凉的大陆,但也付出很大的艰辛的山路,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价值,简差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这 - 标准,国家选择网站 - 关键条件。

    南极内陆科考站的水是如何解决?

    建在南极阿蒙森 - 斯科特站,以及苏联的东方,是建立在冰盖,他们是如何解决淡水?简单地说,就是要把雪水,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能源消耗。为了减少人力消耗,参观一些内陆站在水库边筑起一道墙弯曲,风和雪进入水库的使用。一旦水在用推土机推雪水库,水库,加热,以保持池后有足够的生活用水。

    中国南极科考队员如何保护南极环境?

    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中国南极科考队南极,要求全体队员遵守南极条约“的有关规定,非追,受惊的动物,不准伤害和捕捉;未经业主批准,任何人不得随意收集各类标本样品,科学考察采集标本,样品,统一领导下,名册;应输入动植物,动植物保护,保护南极植被,不允许被破坏,任何收购;保护古迹在南极地区,不允许瓜分乱节目;关心的友好邻邦,车站建筑,设施和设备;外出参观的所有废物(粪便)应该被带回研究站统一销毁。

    第一进入南极圈谁?

    1773年1月17日,英国“决心”船,一共有193名船员,库克船长的带领下,使世界各地的航程,462吨负荷在进入南极圈东经30度附近,它是历史的第一人南到达最远的距离,库克和他的船员也是第一个跨越南极圈。

    第一个到达南极点是谁? BR />人类登上南极点,以确定它的确切位置已支付巨大的艰辛。爱尔兰沙克尔顿在1909年的带领下,识别和确认第一次远征南极的位置,在1907年,沙克尔顿组织一个探险队试图征服的南磁极南极的实际位置是相当雄心勃勃。1909年1月9日,沙克尔顿的探险队到达北纬88度23分钟,从南极只有160公里之遥。这时,激烈的风暴吹他们感到困惑和迷失方向,由于缺乏食物和体力不支,如果他们的牙齿和5月进行全军覆没,在无奈的情况下,他们已经派出一个小分队通过南极冰盖的推进。南极,最后这支小队终于到达南极,并测定其位置北纬72度25分,东经155度16分,澳大利亚选手莫森科考,在征服南极的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他发现英国人罗斯多次努力未能发现南磁极的具**置。子孙后代记住莫森作出的贡献,澳大利亚的南极科考站,命名后,他的名字“莫森”

    第一远征跨南极洲是哪一个?

    1957年底,包括由英国探险队共12人,导致由极地探险福克斯,从威德尔海海岸Xiekeerdun研究站出发历99天,行程3,437万平方米,并最终在3月2日,1958年罗斯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从相对较短的路线到达,穿越南极大陆的壮举,成为第一个探险队穿越南极大陆。

    中国南极科考船天气

    在极地海洋船舶航行,作业或停泊气象保障是非常重要的,更难以完成中国南极科考船由船的气象保障组,气象服务,气象保障组的船舶实时预测?观测的气象数据与接收到的卫星图像,传真图周边国家气象观测站相结合的分析,未来24至48小时的气象预报和实时冰预测的准确性也比较高。与内地有关当局,但也取得了超过48小时的天气模式,提供给车队领导参考。然而,因为极地气象复杂,加上缺乏经验,不可靠的预测。

    中国南极科考的培训基地? 1986年3月,中国第三个南极科考队第一次在这里冬训后,每个团队冬季

    次南极考察训练基地必须有一流的极地环境,中国的南极科考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滑雪训练基地。训练。

    亚布力滑雪场是中国最大的高山滑雪条件最好的,已经成功举办了亚洲冬季运动会雪事件滑雪场位于黑龙江省完达山脉张广才岭大锅盔山北麓,260公里。远离哈尔滨市,交通比较方便。最高的滑雪场海拔1374米,是一个山区小气候是寒冷的冬天,冬季平均气温摄氏零下25度,最低温度可达零下33度摄氏雨量充沛。 10月中旬,在该地区。每年降雪,雪期为一年,直到山顶有雪仍然在次年5月上旬,长达半年,因此,自然环境的亚布力滑雪场完全适合类极性培训。

    南极科考队员冬训?,

    冬训是南极科考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时间在今年3月,主要内容培训,南极自然地理,中国南极科考轮廓和远征的主要任务;野滑雪,雪地登山,冰,脱离了生命危险,露营,挖雪沟和主室,滑动停止(翻身当一个人或车辆进入保护),并确定位置,方向识别。

    通过冬训球员主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登山要领组结登山技术,特别是掌握学习决口迅速通过绳索自救和互助;人员从冰冷的斜坡下降时,主用冰镐和动作准确迅速止跌要领,学会雪地挖洞或挖坑收容;主营地选择,帐篷集备份的步骤和方法,并学习如何使用煤油打气炉和高山气炉野餐,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和手持式全球定位系统(GPS)来确定方向的位置和识别。

    外国南极科考队员必须经过培训吗?

    南极科考队员,以适应南极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南极地区获得行动自由,以避免所有事故,圆满完成任务科学考察,世界各国均从事南极科考的科考队员严格的培训。培训

    目的是南极科考队的成员都是熟悉明年的南极程序,一般包括现场培训和专业培训课程,根据自己的具体岗位接受。

    国外南极科考队员如何野外生存训练的?

    场培训课程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包括睡在帐篷国家南极科学考察的,寒冷的天气条件下,即使在雪如何工作的,如何处理常见的南极环境难以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整个课程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南极的环境中,特别着重于生存技能训练虽然有些检查组可能不想离开在野外长途跋涉在冰雪极端寒冷的条件下,以及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安全问题的研究站是密切相关的所有科考队员。覆盖冰雪的道路导航的操作,挽救生命的技术,现场设备,帐篷,生产的紧急避难所,搜寻和救援,越野滑雪,攀冰技术,利用无线电和荒野第一援助

    到达南极的人,是谁?

    大约有3000多到南极阿蒙森 - 斯科特站。中国国家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副任Gaoqin春季和国家海洋局第一行政,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章坤城极地研究中心的邀请,美国早在1985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理事会,达到南极阿蒙森 - 斯科特站进行了友好访问,中国人章坤盛金献,来自北京,他们是第一次到达南极点。

    1984年底,达到到南极 - 新西兰克里斯特尔斯,特车企市前进基地,然后将其转移到LC- 130“大力神”飞机到南极,这架飞机是运输的主要方式,并从南极,尽管沉重的身体,但性能很好,方便和灵活的行动,通用飞机,除了起落架也是一个雪橇,因此与否的土地面积,或在冰面上可以跌宕起伏,这是适合在南极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使用。南极气象条件复杂的飞机到南极每隔1小时,或甚至更短的时间内是必要听的气象预测。由于天气原因,到南极的时间表已经改变了很多次。

    1985年2011年1月11日,他们终于遇到了好天气,飞至南极。日到达南极,兴奋地,我们自己的手中抢断的五星红旗升起在南纬90度,同时还提供了一个链接到的信标在北京,中国插在南极

    谁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中国女性?

    去南极科考人员在世界各国,但女性很少。中国妇女从来没有一开始就参与了中国的南极科考。研究所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科学学院研究员李华美,中国的第一个女科学家登上南极,1983年11月,她是应新西兰政府的邀请,由的派遣国家南极科考委员会,和其他科学家许昌,参加了1983年至1984年由新西兰南极科考夏季举办,地点是新西兰斯科特基地,学习地质专业。

    到达南极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是谁?

    一月15日至2月3日1979年,新华在智利靳人钹新华社记者访问了智利在南极半岛,别林斯高晋站,苏联和阿根廷敖嘉田斯站设立了三个站。他是第一个在南极采访的中国记者,此后几乎每一个远征南极和北极探险有记者在球队参加,他们写的文章,图片,视频记录作为中国南极科考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介绍。

    登上了第一批中国科学家南极洲是谁?

    1980年1月6日至3月18日邀请澳大利亚南极局,中国选择的董事骞和青松前往澳大利亚凯西站,第一次南极科学考察和访问,一期47天,他们登上了第一批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洲,在这里,他们还参观了美国麦克默多站,新西兰的斯科特基地和法国迪迪蒙迪维尔站。

    第一次对中国的青春谁南极洲

    1986年2011年1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了开幕式,“中国青年纪念标记。一个小的工作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委员会挑选出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在两个少先队员代表海杨兰和王武赴长城站参加开幕仪式。他们是第一个在南极的中国少年先锋队。

    谁是全球冒险第一人横跨南北两极?

    9月1979年英国Lannuerfu·费内溪,告别爵士查尔斯王子率远征乘法本杰明宝莹“船离开英国的泰晤士河,并由此开始了人类历史以来的第一次全球性的冒险横跨南北两极。他们的方式横跨南极大陆,克服困难,终于在1981年1月11日抵达新西兰的南极站 - 斯科特站,历时75天。在1982年的夏天,爵士和伯顿都采取雪地车离开越冬地在北冰洋的埃尔斯米尔岛北岸,征服了最后的旅程 - 北冰洋。一路上,太多的冰墙,他们放弃了雪地车,拉起玻璃雪橇配备了72公斤的物资,提前一步一步的北极。他们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终于胜利到达北极点1982年4月11日,经过99天的长途跋涉,两人终于走出了冰,“本杰明·宝莹”船,受到热烈欢迎的人,当他们回到英国。在这一点上,近3年来第一次通过南北两极冒险年底,旅行56,000公里。

    中国如何开展南极内陆冰盖?

    两个南极科考站都建在南极海岸,但它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三次南极内陆冰盖,1997年1月18日,有是8个球员来参加在中国的第一个内陆冰盖科考,三个摩托雪橇驾驶从中山站。后14天,队员们冒着零下30度的寒冷,冰表深度为300公里,超过两50米长的冰芯,演练。可以分析从这些冰核的情况在过去的200年中的气候和环境的变化。

    1998年开始,进行了第二次内陆冰盖,近500公里的内陆,超过50米的深冰芯钻。

    1999年1月11,2011,第三次内陆冰盖南极探险队深入1100多公里的A圆顶区域,海拔超过3800米的冰盖上,钻机由中国自主研发,钻至100米的深冰芯,打破冰核钻探的最高纪录。据估计,“年龄”的冰,至少超过600岁。冰芯,南极科学研究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我们为什么要在南极冰盖钻取冰芯?
    南极考察队冰在南极冰盖钻取不容易,一些深冰芯钻一个设备齐全的研究站,在南极高原,花费了无数的人力和物力,耗时数年才能完成,当然,科学家在北极冰川和青藏高原的冰川中钻取冰芯,但低于在南极容易的冰川,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每年降雪积累冰,雪降落的各种物质在大气中的完好保存,所以冰芯气候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历史以来形成的冰川。通过研究钻冰桥,可以了解全球气候演变的历史,可以判断人类活动(尤其是自工业社会)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也可以了解天体的历史和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演变地球,因此,雪和冰是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宝库。

    三、希望参加 特殊部队 的选拔考核,和训练~!

    加油!我想当伞兵,所以了解空降部队的资料多一些,劝你往伞兵部队上投吧!(伞兵属于空军特种部队)
    空降兵训练

    ■空降兵■ 由多种兵种组成的空降部队具有快速机动和超越地理障碍的能力,他们以伞降或机降的方式投入地面作战,是一支能突然出现于敌人后方,配合正面部队作战的突击力量。1950年7月17日,中央军委决定以第9兵团步兵第89师师部为基础,从各军区陆军部队抽调一批战斗英雄、优秀战士和模范的班、排干部组建空军第一支空降兵部队,当时称空军陆战部队,授予番号为“中国人民***空军陆战第一旅”。1950年12月,该旅改编为空军陆战第一师。1957年4月28日,番号定为中国人民***空降兵师。1961年6月,一支陆军部队编入空降兵,组建了空降军。
    目前,人民***空降兵已逐步发展成为由引导、技侦、步兵、通信兵、工兵、防化兵等兵种,几十个专业密切协同的现代化兵种部队。

    神兵天将

    ■空降兵的超机动能力使骑兵的迅捷剽悍、摩托化部队的纵横驰骋黯然失色。使高地在军事上的重要性、障碍物的运用、预备队的使用、支援火力的协同、侧翼掩护以及佯动和奇袭的运用等长期以来沿用的作战原则都被置于一种完全不同的地位。宽阔的江河、高插入云的山脉、难以穿越的雨林再也不是问题,因为我们头顶上方总有一个暴露的天空。

    自古以来,人类在战争中就一直在寻求一种超越对方的机动优势。在历史上,人们总是把每一项新的技术进步首先应用到战争中。

    124年前,法国气球家白朗沙尔在一次气球实验中,由于气球突然破裂,他从200米的高空坠下,亏得当时蒙着气球的布幔迅速张开,减缓了下降速度,他才得以死里逃生。受这次脱险的启发,白朗沙尔开始用气球试验跳伞。两年后,他利用4根棍子撑着的一大块布,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高空跳伞试验。从此,伞,这个为人类遮阳挡雨的家族增添了一个新的成员——降落伞。

    这个作为紧急救生用的伞最终导致了一个神奇兵种的诞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制空权的倡导者朱利奥•杜黑的诞生国,降落伞的出现首先迎合了意大利空军的心意。他们在20年代中期就开始在世界上率先发展大规模跳伞技术。但是,苏联对跳伞技术所做的巨大努力使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各国都相形见绌。

    在前苏联伞兵创始人奥尼德•米诺夫的努力下,1930年8月2日,首次空降了一个伞兵分队。这一天在后来就成了苏联空降兵节。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空降兵分队。三年后,前苏联在莫斯科举行航空表演,1万名观众鸦雀无声地观看了从两架大型轰炸机上跳出的46名伞兵——这是当时的世界纪录。苏联人还用一具大型降落伞投向一辆小型作战坦克,虽然这辆坦克在着陆后就无法启动,不得不拖出演习场,但却给现场观看的外国观察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此启发,欧美各国开始纷纷建立自己的空降兵部队。到今天为止,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有空降兵部队,其中30多个国家编有空降师或空降旅。

    而降落伞,也由简陋的拴着绳子的布片发展到了今天的高空伞、低空伞、翼伞、投物伞、动力飞行伞等庞大的家族,全副武装的士兵和数十吨重的坦克、火炮,均可以利用它们安全着陆。

    空降兵的超机动能力使骑兵的迅捷剽悍、摩托化部队的纵横驰骋黯然失色。使高地在军事上的重要性、障碍物的运用、预备队的使用、支援火力的协同、侧翼掩护以及佯动和奇袭的运用等长期以来沿用的作战原则都被置于一种完全不同的地位。宽阔的江河、高插入云的山脉、难以穿越的雨林再也不是问题,因为我们头顶上方总有一个暴露的天空。

    看看吧,在二战开始时,上百名德军空降兵举手之间就攻占了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埃尔本要塞;在二战结束时,是苏联空降兵率先攻入柏林;在海湾战争中,美第101空降师那些“飞行牛仔”追亡逐北,像赶牛一样把伊拉克数十倍于己的步兵驱逐到美军的战俘营;1999年6月12日凌晨,一支由260人组成的俄空降兵部队在事先未与北约方面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科索沃普里什蒂纳机场,打乱了北约方面将俄罗斯排除在科索沃维和行动之外的企图;在**战争中,普斯科夫空降师浴血奋战,成了**武装分子们的致命克星……作为一支凶猛机动的武装力量,这种长着双翼的特种兵在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是“国家利器”,出现在每一场
    突发战争、每一个最恶劣的战场上。

    我所体验的中国空降兵部队是一支充满辉煌战绩和传奇色彩的雄师劲旅。
    1950年,中央军委电示各军区、各野战军,要求从各陆军部队中抽调一批战斗英雄,或模范班、排干部组建空军陆战部队。不久又规定,其不足之数可从一、二等功臣中补选。很快,来自全国各部队的4763名战功累累的指战员云集古城开封府。

    当年9月17日,人民军队的第一支空降兵部队———空军陆战第一旅在开封正式成立。1961年,中央军委决定将战功赫赫的上甘岭部队改编为空降兵。从此,这支在解放战争中开辟豫西根据地,征战淮海,强渡长江,横扫两广,剿匪云贵川,并在朝鲜战争中鏖战上甘岭,令美国人闻风胆寒、创造世界战争史上奇迹的地面雄师突破了地形的限制,成了蓝天蹈浪的空中劲旅。1998年的抗洪抢险中,这支部队牛刀小试,扼守万里长江最险处的洪湖、监利,抢险救急,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不闻杀伐之声的和平年代再次唤起了人们对我们这支英雄部队的回忆。我的战友中有不少都是受到了’98抗洪的影响才来到这里的。

    残酷的训练

    ■伞兵训练为什么这么残酷?因为我们担负的都是最凶险的任务,去的都是最危险的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的空降作战,伤亡率也超过了70%,所以,我们不仅要练出最棒的体能和最好的战术,更重要的是要练出坚韧的耐力和超人的生存智慧。

    正式跳伞之前枯燥而艰苦的训练要按计划继续进行。

    每天的训练量大得惊人,这令我感觉到生活就是不停地训练和流汗。早上,雷打不动的5公里,外加300米蛙跳,100个俯卧撑,100个负重下蹲,单杠1到5练习,双杠1到5练习……兴之所至,班长还会让大家绕着营房来几个400米冲刺。晚上又是不少于早上的体能训练。

    然而,最紧张的训练还是每天不少于8小时的专业训练课目——伞训。我们练习如何背着沉重的降落伞在颠簸的飞机上站立,这就是离机姿势;我们要练习原地弹跳、一步弹跳,最终在模拟的飞机平台上练三步离机;我们还要在2米多高的平台上千百次地跳下,以锻炼腿劲,使它能承受伞降着陆时的巨大冲击力;还有吊环,练习的是高空保持着陆姿态落地……

    满操场整齐排列的上千具伞:银白色的,草绿色的,花色的,还有红色的……战友们结成互相配合的主手副手,在垫布上跑来跑去,仔细地整理伞绳,折叠着伞衣,被抖起的伞衣此起彼伏,形成了一个个伞浪……

    我们面前展开的是我们国家在80年代中期自行研制的新型伞。伞训长李华东说,这种伞操纵灵活、着陆冲击力小,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他不停地给我们讲,伞衣的锦丝质地和它近80平方米的面积足以让我们三个人抱在一起安全降落。30股伞绳,每一根细细的锦丝绳都能承受超过我们中体重最重人的重量,而这种伞的开伞率则根本不用怀疑……

    令我们这些新兵们深为遗憾的是,世界先进水平的伞也要叠,而叠起来是如此的难!光看看叠伞工具就足以令人头疼了:固定锥5个,包装钩1个,包装针2个,包装绳1根,沙袋4个,包装板1个……

    而叠伞程序之严格更是远远超出了对内务标准的要求。仅叠伞前的检查就有12项,从伞的履历表到稳定伞、伞衣、伞包、伞绳、连接绳……

    正如指导员说的那样,当了空降兵,就不要想放松!检查伞具,折叠伞衣,整理伞绳、操纵带,把折叠好的伞衣穿进细长的伞衣套,把10米长的30股伞绳穿进束绳套,折叠稳定伞,完成包装……一切工作都是在跑动中进行的。空降兵的规定是,在叠伞过程中,一切行走都必须是跑动的。班长、排长、伞训长、营伞训主任、营长都在盯着你,吆喝着催促着你。“注意伞绳是否扭劲”,“4块锦丝搭扣粘满粘牢”,“锁针到位不到底”,“拉绳要掖顺”……操场上,到处都是班长们来回检查的身影和他们老练的提醒、严厉的呵斥。

    不管如何,在有限的圈子里,我们一致佩服的人要算李华东了。他是我们的伞训长——担负着我们完成伞训、成为真正伞兵的重任的人。

    然而李华东却很不把我们神圣的跳伞当一回事。“跳伞,对伞兵来说就像一般人会走路一样,没什么厉害的。”伞训课间,他会让我们坐在一起,然后高踞在平台上,拍着自己粗壮的双腿,给我们吹嘘他在作战部队时的情形。“那时候,我们衣服没有一刻是干的。每天早晨是两个全副武装的10公里越野,一口气做100个俯卧撑、100个引体向上、100个卷腹。上午的单兵战术、连战术训练,往往要持续到下午两点才收操。你们将来就有体会了。伞兵训练为什么这么残酷?因为我们担负的都是最凶险的任务,去的都是最危险的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的空降作战,伤亡率也超过了70%,所以,我们不仅要练出最棒的体能和最好的战术,更重要的是要练出坚韧的耐力和超人的生存智慧。为什么我们常常在烈日的暴晒下、在凛冽的寒风中练到下午2点?因为长时的劳累和过度的暴晒、冷冻会导致人的注意力下降,意志能力减弱。为什么我们要在坚硬的跑道上爬出一条条深沟?因为打仗时,就是铁钉地我们也要一声不吭地爬过去!这才是特种训练!你们现在这点训练强度和难度,还不够人家作战部队当早餐呢!”

    伞不开怎么办

    ■特情就是空中跳伞时发生的各种危及跳伞员生命的意外情况,比如说,主伞不开,空中和别人的伞插在一起,落地时挂在树上……等等。

    ■跳伞比你在附近城市的街头走路安全得多了。那个城市每天交通事故伤亡11个人,而我们部队已经安全跳伞10多年了。

    “主伞不开怎么办?”当我们一个个从离机台上跳出来时,指导员会突然出一个特情。

    “打开备份伞!”我们立刻用抱着腹部的右手做一个使劲的压拉动作,然后把腹部一挺。

    特情就是空中跳伞时发生的各种危及跳伞员生命的意外情况,比如说,主伞不开,空中和别人的伞插在一起,落地时挂在树上……等等。随着跳伞的一日日临近,师、团、营、连各级的特情考核越来越多。我们那点可怜的休息时间,也全部给了这些离奇古怪、背得人心惊肉跳的特情。嘴上说跳伞很简单的伞训长,看见我们都闲着时,就会让我们带小凳到篮球场,考上一次。每次考核成绩不好时,他都会大怒,**全连训上半天话。

    于是,课间、饭后的休息时间,你都可以看见我的战友们摇头晃脑、嘴里念念有词的情形。

    8大类百余种特情,越背越让人心里发毛———

    如果离机后身体翻滚,开手开脚,就可能导致伞绳挂住身体的某一部分。哪怕是一根伞绳缠住了一条腿,开伞冲击力都会把你的那条腿拉成粉碎性骨折——想想看,当你以每秒50米的速度下降时,要把你猛地拉住会有多大力量?

    如果你在别人正上方20米的距离内通过,就会出现双伞交替失效,俩人交替下坠的恐怖情况……

    如果你着陆时挂在了楼上,那么你再次下落时,就等于赤手空拳跳楼……

    如果你在空中遇到上升气流,不降反升;如果地面风速高,一落地就发生拖拉现象;如果……

    “营长,这么多特情,要是撞上一个可怎么办?”记忆力很好的樊林越背越心虚。

    “你背的那些东西,不就是教你怎么处置各种特情么?”

    “要是在100米的低空两伞相插,还有时间开备份伞吗?”

    “只要有1米就要打开备份伞,不要想有没有时间!”

    “新兵跳伞最容易犯的错误第一就是离机不果断,跟腿慢、身体收不紧,这是导致延迟开伞或伞绳缠绕的主要原因。一般前两次跳伞很少有人能做到,但是一定要努力,一次跟不到位就再跟;第二,数秒不要太快,从离机到开伞3秒种时间有人竟会数到10,所以每年都有一些人一跳出去就把备份伞给拉开了。去年咱们营里就有3个。记得要001秒、002秒的数,数到005如果还没有感觉到开伞冲击力的话,这时就不要迟疑了,果断打开备份伞;第三,那个伞是你再怎么拉也拉不翻的,尽管大胆操纵。这两天加强点单杠一练习((即引体向上),增强臂力。在空中时除了注意避开友邻外,要保持一个方向,不要到处乱跑;第四,在任何条件下都要保持训练的着陆姿态,双腿着陆。人的一条腿只能承受200多斤的冲击力,但两条腿就可以承受1000斤,所以一定要双脚同时接地。”

    “不过,总的来说,跳伞比你在附近城市的街头走路安全得多了。那个城市每天交通事故伤亡11个人,而我们部队已经安全跳伞10多年了。害怕是因为陌生。我问你们,你们谁出门坐火车、汽车还会准备一套特情预案?”看着300多双紧张的眼睛,营长结束了回答,把话题拉了回来。

    “美国一个老家伙87岁还跳,创造了世界跳伞史上的纪录;我们中国跳伞队世界跳伞冠军王永利和盛军的婚礼是在空中举行的,人家是穿着礼服、在空中亲完嘴才开伞的;40年前,美国空军上尉基廷格从3万米的高空跳下,一直到5000米的地方——自由坠落的速度已经超过了音速——才开伞,这也是世界纪录;我跳伞150多次了,光跳伞集训队我就参加过3次。我们跳手拉开伞时,有时会延迟10多秒,直到闻到地上的青草味才开伞,气得大队长直拍桌子。”

    “所以,你们不要怕跳伞。我们的主伞的开伞率可以说是万分之万。让你们掌握特情处置方法是为了让你们不怕跳伞——因为你们懂得所有意外的处置方法;跳伞是一门科学,只要掌握其中的规律就不可怕了。

    跳…跳…跳…

    ■伞兵是勇敢的化身,不能克服离机恐惧感的人是不配做伞兵的。

    ■“嘀,嘀”,黄灯闪亮,战友们“霍”地同时起身,提凳弓腰,掖下坐带,摆出离机姿势。钢盔顶着前面的战友,如蓄势待发的猛虎。绿灯再亮时,高满意右手向外一挥,向阳已经跳出舱门,倏忽不见。

    凌晨四点,嘹亮的军号声就划破了鄂北山区的宁静。

    一队军车低沉地轰鸣着驶出我们的营区。“战歌如雷,马达如吼,英勇的空降兵冲向敌后……”在排头的一辆车上,我们这批即将诞生长空的新伞兵扯着嗓门吼着空降兵战歌。

    “今天高空合成风五点五级,进入方向一七二,走右轨迹着陆。离机间隔大一点,下降中注意观察友邻。”伞训长讲完天气情况后,再次向我们提醒空中要注意的地方。真正的跳伞要开始了,我们都瞪着眼睛,仿佛要用眼睛来消化他的每一句话——尽管这些话我们早已经听了千百遍。

    开铅封,穿伞,系好那性命攸关的七钩八带十二环,我们蹒跚着来到三道红色的检查线前:每一道检查线上都有两名经验丰富的教员在等着我们。从头盔帽带到肩带、锁针、备份伞,末了便重重地在我胸前的备份伞上一拍,竖起大拇指喝道:“好!”

    当我们跑到登机区时,一架被老兵们戏称为“空中拖拉机”的运五小型运输机已轰鸣着停在了面前。这是一种班规模的小型螺旋桨飞机,专门为我们做伞训之用。

    为了克服伞兵们离机时的恐惧,世界上有些国家已经在研究用流水线式的投放器投放伞兵。但是,在我们这支部队,仍然强调要我们用自己的双脚主动跳离飞机。“伞兵是勇敢的化身,不能克服离机恐惧感的人是不配做伞兵的。”部队领导常常这样教育我们。二战时,很多伞兵还要从机舱里爬出来,爬到机翼上再跳下去呢!装备可以发展改变,但勇气永远是对伞兵的第一要求。

    天空中气流变化很大,飞机忽高忽低,像在浪头上飞一样。小小的机舱里又闷又热,我们的放伞员——班长高满意为了轻松气氛,不停地说笑着——尽管发动机噪声使得我们根本无法听清。舱口,第一个跳伞的向阳把头盔带深深地勒进下巴肉里,满头大汗,认真地听着。

    飞机在颠簸中爬升至六百米高度时,机舱里绿灯闪亮,“嘀,嘀”两声铃响,高班长用力打开机舱门,一股强劲而清醒的气流冲进机舱。树林、河流、稻田在机翼下缓缓地流过,着陆场快到了。

    高满意伸手一摸我的主伞和备份伞,使劲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竖起大拇指。这是最后一次跳伞前检查,这简单的一摸,已对关系着我安全的十四个部位进行了检查。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同时,再次默念了一遍动作要领。

    “嘀,嘀”,黄灯闪亮,战友们“霍”地同时起身,提凳弓腰,掖下坐带,摆出离机姿势。钢盔顶着前面的战友,如蓄势待发的猛虎。绿灯再亮时,高满意右手向外一挥,向阳已经跳出舱门,倏忽不见。一小队新伞兵一个跟着一个,勇敢地跳离这个小小的空中平台,没入了广阔而神秘难测的长空。

    蓝天上,伞花纷绽……

    关于大地资源视频在线观看的问题,通过《在大庆市有一个挖冻土和破冰的工程。需要把土运到一千五百米外,用这些土堆个土山,这个活儿怎么干 多少钱》、《希望参加 特殊部队 的选拔考核,和训练~!》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大地资源视频在线观看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爱资源吧版权声明:以上文中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大地资源视频在线观看
    制作美图视频教程 会声会影 pubg2国际服手游 v0.9.5.57安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