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系统综合问题一家三口21年献血超10万毫升!数字见证了他们的爱与扶持

一家三口21年献血超10万毫升!数字见证了他们的爱与扶持

时间2022-12-21 01:55:12发布分享专员分类系统综合问题浏览279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360u盘修复大师免费版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一家三口21年献血超10万毫升!数字见证了他们的爱与扶持和赞扬郭明义的作文.不要网上的,现写现答的!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一家三口21年献血超10万毫升!数字见证了他们的爱与扶持
  • 赞扬郭明义的作文.不要网上的,现写现答的!
  • 爱心故事
  • 扬州好人事迹
  • 一、一家三口21年献血超10万毫升!数字见证了他们的爱与扶持

    8月4日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新闻眼》联合红豆舒适男装推出的《红豆·寻找最美爱的故事》也再度暖心开启,今年已经是第六季。

    39岁的吴成东是泰州泰兴市天安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同时也是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采样志愿者。在他的影响下,妻子和儿子也先后加入献血的行列。21年间,一家三口的献血总量达到10.35万毫升,相当于25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

    7月29日早晨,吴成东开车来到靖江血站献成分血,这是他第74次献血。和他一起献血的,是他的儿子吴亚鹏,这也是他第二次献血。

    吴亚鹏说,爸爸妈妈算是把他带入献血行列的引路人,“至少我迈出了这一步。”吴成东期望儿子以后能和他一起,将他的献血公益之路延续下去。

    献完了血,吴成东赶回泰兴,就忙着出车拉货了。连日高温,妻子詹洪月放心不下,干脆就陪着他一起早出晚归,每天要跑两百多公里。吴成东负责搬货,詹洪月验货,货多时也搭把手一起卸货。两个人不说,却都怕累着对方。

    “因为天太热了,我说过好几次了让她不要跟着,她说不行。挺心疼的,这么多年来我感觉最对不起的就是我老婆,跟着我吃了不少苦。”吴成东说。

    2001年,喜欢吃火锅的东北姑娘詹洪月来到吴成东工作的火锅店吃饭,一不小心,滚烫的油汤溅到了身上,吴成东见状及时相助,为其冲洗冰敷。吴成东的勤快和善良深深打动了詹洪月。一个月后,正在老家的吴成东接到了詹洪月的电话。吴成东原本担心自己家平房破旧,妈妈常年身体不好,可詹洪月却选择留了下来。

    吴成东说:“当时好多人都在议论这个事,说你们家条件这么差,怎么可能找到老婆,人家怎么可能在你家待,所有人都不相信。”詹洪月却认为,事实证明自己选对了,“他对我很好,我们两个自己慢慢打拼,虽然房子不怎么样,但是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结婚后,吴成东经营过摩托车修理铺,做过酒店管理,开过叉车。2004年,儿子吴亚鹏出生,今年已满18岁。夫妻俩没有吵过架,偶有拌嘴的时候,吴成东总是第一个低头认错,被朋友笑称妻管严。对此,吴成东说:“每次都是我退让,原因就是她家太远,她没有地方倾诉。”

    詹洪月也认为丈夫对她很包容,“他一直挂在嘴边的就是,我是远嫁,要对我好,无论什么要求,只要他可以做到,就一定会满足我。”

    2008年,吴成东的妈妈去世,街坊邻里捐钱、捐物,帮助料理后事,吴成东看在眼里,心存感念。“最穷困的时候,我母亲的安葬费都是别人出的。所以从那时候我就坚定,只要我走出社会,我肯定会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吴成东说。

    2001年读大学时,吴成东就献过血,此后每年都要献血2到3次。2014年,同事的孩子得了白血病,需要一周换一次血,吴成东和三个朋友一起,轮流去苏州给孩子捐赠血小板。

    之后他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采样志愿者。“不管工作再忙再累,只要有人说需要或者有人打电话给我,我就会动员别的朋友,还有我村里的一些血友一起去帮助别人。”

    2019年4月的一天,泰兴市红十字会联系吴成东,有一名7岁的儿童与他初配相符,询问他是否愿意进行高分辨配型及造血干细胞捐献。吴成东立马表示愿意捐献。

    “他们说你要不要回去跟你家属商量,我说没事肯定会支持。”吴成东这样告诉对方。

    后续配型和体检一切顺利。然而在等待捐献的日子里,一场车祸却突如其来。吴成东的妻子詹洪月在下班途中被一辆卡车撞倒,三根肋骨骨折,腹中五个多月的宝宝也没能保住。

    面对这个突发状况,所有人都始料未及,泰州泰兴市红十字会副会长王银香心里也是一阵打鼓,担心吴成东临捐反悔。“我当时没有纠结,”吴成东说,“我是这么想的,我自己的孩子没能保住,不可能再让别人的家庭失去孩子。”

    詹洪月也感叹:“就当我女儿生命延续在她身上了,也算是我女儿在天上有种欣慰吧。”

    一边要安顿儿子,安慰受伤的妻子,处理琐碎的官司,另一边,吴成东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从他体内提取的360毫升“救命血”,成功挽救了一名7岁白血病女童的性命。

    女孩的妈妈在感谢信中写道:我会告诉我的孩子,她今天的生命,是一位素未谋面的远方叔叔给予的。我会告诉她,让她长大之后,满洒爱心,回馈社会,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看到这封信后,吴成东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因为太不容易了,这也是十万分之一的希望。”詹洪月也很欣慰:“说明我们的爱心会传递下去。”

    詹洪月身体恢复后,跟随丈夫一起加入了献血的队伍。今年3月5日,他们的儿子也用献血,完成了自己的18岁成人礼。今年2月,他们也如愿迎来了女儿。

    “多出一份力就多帮一个人,”詹洪月说,“我们俩血型不一样,你可以帮助你需要的人,我可以帮助我需要的人。每次我们献血小板之后,手机上会收到信息,你的血小板已经应用到临床上。看到这条信息之后,感觉自己特别开心特别舒服,感觉给了这个人一个希望。”

    夫妻俩还成为“美丽泰兴义工协会”和泰兴“老乐在线”寻亲服务队的志愿者,参与慈善、环保、助学等各种志愿服务。作为泰兴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吴成东帮助残障人士、贫困学生,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500小时。

    “宣传一种正能量,因为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靠我一个人的力量也帮不过来,只能通过我的行动,带动别人去帮助,这才是最终的目标。”吴成东说。

    “他在我眼中,就是一个实实在在心肠很好的人。对于很多人来说,他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我来说特别伟大。”詹洪月动情地说。

    而今,夫妻俩又在遗体捐赠申请书上郑重签下名字。他们说,要一直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力所能帮的人。

    做力所能及的事

    帮力所能帮的人

    他们说:

    “一路走来,

    我非常感谢我的爱人,

    一直给予我支持与陪伴。”

    “我们共同的心愿是,

    让更多的人能得到帮助。”

    “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黄迪 史哲铭

    来源: 江苏新闻

    一、赞扬郭明义的作文.不要网上的,现写现答的!

    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成人本科学历。1977年1月参军,并于1980年6月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部队评为“学雷锋标兵”。1982年1月,复员到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工作。先
    郭明义
    后在矿用大型生产汽车驾驶员、车间团支部书记、矿党委宣传部干事、车间统计员兼人事员、矿扩建工程办公室英文翻译等岗位工作。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20年献血6万毫升,是他自身血液的10倍多。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1]
    编辑本段
    生平经历

    参军入伍
    1977年1月11日,时任鞍山军分区副政委的老红军余新元,亲手把郭明义送上了运兵的专列;1960年1月,同样是在鞍山火车站,余新元还曾把另一个鞍钢矿山的小伙送上军列,他的名字叫雷锋。当年尚显青涩的雷锋、郭明义,都曾代表各自的新兵群体发言,宣誓在部队做个好兵。这铮铮誓言,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追求。送雷锋、郭明义踏上军列时余新元肯定不曾想到,这俩小伙竟然一前一后都成长为感动中国的人物。从雷锋、郭明义作为普通战士的成长历程,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正是人民军队这座大熔炉,锻造出了郭明义这样一位新时期的雷锋传人。
    鞍钢齐大山选矿厂经警王尔忠,和郭明义是初中同班同学,当兵后两人又同在一个营。他回忆说,从鞍山登上军列后,郭明义就开始帮助列车员打扫卫生送开水。火车走一路,他就忙一路。当兵那5年,郭明义做过的好事谁也数不清。 郭明义参军入伍所在的老部队23军67师201团“钢铁英雄连”,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县的山沟里。冬天,当地天气异常寒冷。每天早上,郭明义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冒着严寒外出挑水。由于地面上结冰导致脚下打滑,水桶不时溅出水来,一洒在衣服上就结成了冰。王尔忠说,这种时候郭明义从来不叫一声苦。挑满水缸后,他又忙着砍柴、生炉子、烧水,就为了能让战友们起床后用上热水。自己班里忙完了,他又到别的班接着干,常常是全排的活儿让他一个人包了。1979年云南发生大地震,听到这一消息后,郭明义专门请假,步行20多里路,赶到县城邮局,将积攒的100多元津贴费寄往灾区。当时,郭明义每个月的津贴只有六七元钱。当年与郭明义同在汽车连的战友赵逢连,还记得这样一件事:一次执行任务时,一名战友开的车出现故障,在冰天雪地里折腾了半天也没修好。郭明义看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停下自己的车帮忙。“你累了半天了,去车里歇口气,暖和暖和,修车的事让我来。”说罢,郭明义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钻到车底。由于穿着大衣,干活不方便,郭明义干脆脱下大衣,躺在厚厚的冰雪上一修就是40多分钟。等到故障排除时,满脸满身都是冰碴子的郭明义,已经被冻得站不起身来。
    郭明义所在的部队,前身是粟裕将军的警卫营。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67师一直英模辈出,仅荣立过二等功以上奖励的就达200多人,还涌现出了“爱民模范”金遗华、“人民的好儿子”刘英俊等一批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当年带郭明义的老连长蔺传芳,12次荣立三等功,被誉为‘老矿工’。郭明义当兵那5年,天天接受这些身边典型的熏陶,肯定错不了!
    当兵5年,郭明义从一个青涩小伙成长为一个好兵:种过菜、喂过猪、做过饭,干的全是脏活苦活。然而,在每一个岗位上,郭明义都干得非常出色,综合素质提高很快。入伍第二年就被评为师学雷锋标兵。1980年,郭明义在30多个同年度兵里,第一个入党。他还先后5次获得嘉奖,被师里评为“优秀团员”。老指导员康玉久回忆说,郭明义在师汽训队当炊事员时,每次做完饭,一有时间就看书学习。一天晚上熄灯后,他去查铺,发现郭明义居然打着手电,躺在被窝里兴致勃勃地看驾驶书籍。正是靠着这股子钻劲儿,当炊事员一年下来,郭明义将驾驶理论背得滚瓜烂熟,凭着记忆就能把汽车电路图画下来。第二年参加驾驶培训后,他又一举夺得理论和实际操作两项第一。 由于专业技能突出,汽训结束后,郭明义被分到师汽车连。郭明义一下连,连队就放他“单飞”独立驾车出任务。谈起老连队,郭明义特别自豪:全汽车连104台车,无论啥时候,停放都是横竖一条线,车体表面擦得干干净净。老指导员康玉久说,那时候,部队条件特别艰苦。1979年,部队拉到边防常年执行紧急战备任务,半个月吃不上米饭、一个月吃不到菜是常有的事。在这样的环境中,郭明义一呆就是两年多,从来没有叫过苦。“不是我一个人不叫苦,而是所有的战友都没叫苦。”郭明义说。几年下来,郭明义执行各类运输任务数百次,每一次都圆满完成。
    郭明义离开部队那么多年了,郭明义干工作依然是这股子劲头。郭明义总是说:部队是个大熔炉,进去是铁,出来是钢;只要不怕苦,总能炼成钢。退伍时,郭明义带了一件纪念品——一本1973年版的《雷锋的故事》。这本书,他珍藏至今,时不时还拿出来翻阅。
    1981年,郭明义退伍离开部队之际,时任连长蔺传芳对他说,“你要记住,你是在部队入的党,是师里培养的学雷锋标兵,回到地方要保持部队的优良作风,可不要给部队丢脸呐!”郭明义说,“请连长放心,我到地方工作后,一定像在部队一样,高标准、严要求,做就做到最好。” 郭明义在部队时的老连长蔺传芳2010年9月初来到鞍山,在采场,两位战友相拥而泣。“郭明义,你做得很好,没给部队丢脸。”
    爱岗敬业
    1981年,郭明义从部队退伍回到鞍钢,
    回到鞍钢齐大山铁矿后,郭明义先后从事过6个不同的工作,从大型生产汽车司机到车间团支部书记,从矿党委宣传部干事到车间做统计员兼人事员,从英文翻译再到现在的采场公路管理员,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以做到“最好”履行着自己的承诺。
    ————在做大型生产汽车司机时,他创造了单车年产的新记录;
    ————任车间团支部书记期间,他所在的支部成为全矿的标杆;
    ————在宣传部任理论教育干事时,他撰写的党课教案在矿业公司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在车间做统计员兼人事员期间,他参加了统计员资格全国统考,是当时矿业公司惟一获得资质证书的人;
    ————在齐大山铁矿扩建办任英文翻译。1992年,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齐大山铁矿扩建工程进入准备阶段,急需英语人才。不识“ABC”的他,硬是通过自学考入英语强化班进修一年。1993年工程开工后,他担任了电动轮大型矿石转运车的现场组装英文翻译兼驾驶员,24小时为外方工程技术人员服务。一起工作3年,外方人员为感谢老郭对他们的照顾,多次要给他钱物作为酬劳。对于当时月工资200多元的郭明义来说,每一笔都是巨款,但他一笔都没收。“这是我的工作职责,做好了是应该的。”他对外方人员说。外方人员因此更加敬重他。合作归合作,感情归感情,在原则问题上老郭一点都不让步。虽然电动轮的进口备件质量检验不归他负责,但每次对着备件做翻译时,他都要认真检查一遍。他前后共发现了5台电动轮质量问题,最终让外方赔偿了10万美元。一件件小事让外方人员看到了老郭的能力与品格,对他更加敬佩。1995年的一天,郭明义要去鞍山市希望工程办捐款,来自澳大利亚的艾伦知道后被郭明义的行为所感动,当即和他一同到希望工程办,为两名岫岩的孩子捐了款。一家外国公司的中国区总管通过在现场的长期观察了解,对郭明义的敬业精神、技术能力和高尚品格非常赞赏,两次力邀他到他们公司的中国区公司任职,并承诺可以给他当时工资6倍至7倍的报酬,然而,郭明义不为所动。他说,“国家培养了我,企业出钱让我去学习英语,学完后我去外企工作,这合适吗?”
    ————采场公路管理员,负责全矿采场公路的规划设计、检查验收和管理考核,准确地说是个技术干部岗位,很多事情坐在办公室里打个电话就可以完成,隔些天去趟现场考察督察一番就算勤劳、负责的了。但老郭不给自己找轻松。司机胡松说,“人家本来是派来监督俺们的,可人家硬这么和咱一起干,真干,干得比咱还多,咱们有啥说的?”“有必要这么做吗?”记者问郭明义,他淡定地说,“要不这么做,心里就不踏实。”采场公路是是一条条几乎每天都随矿石剥离开挖在变化、都得修整的外运路。从高处远远看去,这些公路行云流水般刻画在逐级下沉的矿坑采面上。但当走近了,路面就没有那么美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公路是由碎矿石铺成的,人走在上面一脚深一脚浅,雨雪天是泥浆绊脚,刮风的日子则飞沙走石。这里没有任何遮挡。由于矿山的作业面都是边形成、边生产、边消失,不能建固定的休息室,因此,无论是突降暴雨、暴雪,还是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对公路管理员而言,想找个遮风避雨的地方是没有可能的,而且越是恶劣天气,采场公路就越需要维护以保畅通。采场里的气温,冬天时要比外面低5摄氏度左右,夏天则要高出10摄氏度左右。郭明义在这或寒风刺骨或热如蒸桑拿的环境中,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夏天,黑红的脸膛会多次晒曝皮;冬天,耳朵经常被冻伤。除了辛苦,郭明义这样扎根采场、坚持每天和一线职工奋战在一起,还意味着他将自己放在了高危岗位。因为要直接参与修路作业,指挥平路机、推土机等修路机具和大型矿用电动轮载重车通行,这些车辆每天都在他身边往来穿行。露天采矿的电动轮载重车是庞然大物,最大的每台自重100多吨,载重190吨,车轮直径达4米,整车高度有6米,有15米左右的视野死角,一些矿山企业曾因此而发生过电动轮碾压面包车、小货车的事故。而郭明义每天都工作在这种庞大电动轮的“身边”。扎根采场15年,抢着最累最脏最危险的活儿干,制定出的养路技术标准、考核办法等均在国内领先,采场的主次干道路面维护质量逐年上升,星级公路达10公里,公路达标合格率98%。齐大山铁矿连年名列全国冶金矿山企业电铲、生产汽车效率第一名。
    离开部队近30年,郭明义用一个个荣誉书写着他在一个个平凡岗位上创造的辉煌:鞍钢先进生产者、精神文明建设标兵、优秀共产党员、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道德模范、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希望工程突出贡献奖、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所获的荣誉称号数不胜数。
    献血模范
    19年献血6万毫升,是他身体血液的10倍多
    1990年,齐大山铁矿号召职工义务献血,郭明义立刻报了名。郭明义说,看到对社会、对企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时,总会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这是郭明义第一次献血。也就是因为这次献血,他了解到他们献的血能挽救他人的生命,可血库却经常血源不足。
    从此,他年年坚持无偿献血,有时一年两次,20年了,从未间断。
    2005年,郭明义又开始捐献血小板,开始时从800毫升血浆中提取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后逐渐增加到从1600毫升中提取两个单位的血小板,每月捐献一次,已捐献40多次。
    据介绍,一个体重75公斤的成年人,全身血液大约是6200毫升,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郭明义已累计献血6万毫升,(平均每次献血1.1升,每年献血2.7次).相当于他身体全部血液量的10倍多。2008年12月,郭明义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郭明义还经常向工友们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和相关知识,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2007年2月,鞍山市中心血站血源告急,向郭明义求援。征得领导的同意后,郭明义写了一份无偿献血倡议书,一个班组一个班组地进行宣传。
    3月2日这天,“齐矿”100多名职工参加了无偿献血,总献血量达到2万多毫升。一次来这么多人献血,完全超出鞍山市中心血站的预想,血站职工非常感动。像这样较大规模献血,郭明义组织了10余次,累计献血达到10万多毫升。
    2008年,鞍山市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成立,郭明义被推选为队长。
    资助贫困儿童
    1994年,郭明义看了鞍山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号召向濒临失学儿童捐
    郭明义
    资助学的电视短片,孩子们渴望的目光,深深刺痛了他。第二天,他向岫岩山区一名失学儿童捐献200元,10几天后,又给这孩子寄去200元。
    此时的郭明义月收入不足600元,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学的女儿,一家三口,挤在市郊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足40平方米的单室里。到现在,郭明义依然住在这里,月收入也就2000多元,但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进课堂,他15年来,已累计捐款7万多元,帮助了100多名贫困儿童。
    为了挤出钱资助贫困儿童,在很长一段时间,郭明义不吃午饭;上个世纪90年代,献血给点营养补助,这个钱他也捐了;连组织上给的各种奖励钱,他也捐了出来。
    后来,单位怕给他钱就捐,干脆给办成购物卡,然而,他找同事、磨妻子,还是将购物卡换成现金捐出去;他很少买新衣服,一年四季都穿工作服。
    在他家采访时,看着还是水泥地面、没有任何装修的“陋室”,记者劝他也要善待自己和家庭。
    郭明义略加沉思地说:“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思考。我经常接触孤儿院的孤儿、上不起学的孩子、生活困难的职工,和他们相比,我就感觉自己非常富足,我就非常想去帮助他们。”
    收入微薄的郭明义资助了100多个孩子,然而,他知道还有很多孩子需要帮助。
    2008年3月4日,他发起成立了以捐资助学为主要活动的“郭明义爱心联队”,仅一年半时间,“爱心联队”的成员已经从开始的12人发展到30人,已资助了120多名贫困学生。
    工友的贴心人
    说起郭明义,齐大山铁矿汽运作业区大型车司机张国斌说,那是我亲哥。电铲司机刘孝强说,我们全家一辈子都忘不了郭哥。
    2006年夏,郭明义听说工友张国斌的女儿张赫得了白血病,立刻到医院去探望,还给孩子留下200元钱。
    郭明义知道,如果有能配上型的造血干细胞,孩子就可能得救。在矿工会的支持下,郭明义写了一份充满感情的倡议书,走进全矿机关科室和70多个班组,声情并茂地朗读倡议书,又动情地唱起《爱的奉献》。
    过了不久,郭明义又得知工友刘孝强儿子刘壮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同样需要合适的造血干细胞。
    于是,他找到鞍山市广播电台交通台,带着张国斌,还有刘孝强的妻子邹玉红到交通台搞直播,向全市征寻造血干细胞。
    郭明义的精神和两个孩子的命运,不知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相继有1300多人,签字并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样本。
    记者在采访时得知,张国斌的女儿已经有了合适的造血干细胞,小张赫有希望了。
    郭明义两次组织工友为刘孝强捐款近3万元,然而,钱很快就用完了,正当刘孝强一筹莫展时,郭明义想出了办法:用自己的医保本开药。郭明义也知道,这是违反规定的,然而,为了孩子,他顾不得了。
    按照规定,用医保本开药必须本人来,郭明义无论多忙也天天跑医院,后来,医生被郭明义的精神所感动,也同情小刘壮的命运,破了例。医保本上有3000多元钱,全都用在了刘壮身上。
    2007年,小刘壮走了,带着希望、带着对郭伯伯的感激走了。刘孝强说,在最困难的时候,郭明义给了他们全家战胜困难的勇气、希望和精神安慰。
    对郭明义的行为,开始好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送他一个绰号:“郭傻子”。可是,随着人们对郭明义的了解,知道他不仅不傻,而且非常聪明。
    他凭着自学和进修学习,获得了大学本科文凭、4个专业证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1993年齐大山矿投资4亿元从国外购进电动轮汽车,他担任翻译。
    2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郭傻子”并和他站到了一起:鞍山市成立了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第一支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第一支红十字志愿者急救队、“郭明义爱心联队”。齐大山铁矿有职工2000多人,参加郭明义各种爱心组织的超过1000人,几乎占到全部职工总量的50%,参加这些组织活动的还有个体户、与齐矿有业务联系的私企老板
    郭明义
    ……
    郭明义和他的希望工程
    今年50岁的郭明义是鞍钢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的一名工程师。走在通往齐大山铁矿采场的路上,郭明义的工作照挂在路边灯箱上,照片一旁还配有一句评价———“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近距离接触这位爱心大使,记者深切地体会到他的爱心来自心灵深处,他在这种奉献中体味着幸福。
    追溯郭明义的奉献善举,要从1994年说起。在电视里看到偏远山区的孩子辍学的新闻,看到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公益广告时,他被孩子们企盼念书的眼神牢牢抓住了,内心受到强烈冲击,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告诉自己“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几天后,郭明义怀揣200元钱走进鞍山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开始了他的“资助之旅”。
    第一次资助,郭明义将200元钱捐给了岫岩满族自治县的一名男孩。几天后,一封感谢信放在郭明义办公桌上,歪歪扭扭的铅笔字诉说着受助者的家庭困境及感激之情。看着信件,郭明义和妻子被这个家境贫寒却十分渴望读书的孩子深深打动了。他们又给孩子寄去了200元钱。一个月的时间内,郭明义捐助了400元,而那时他的工资还不到600元。
    在资助贫困学生的过程中,郭明义不仅捐助资金,还尽一切形式为学生提供其他帮助。休息时间,他参加了市里组织的圆梦行动,为孩子送去300余本图书及学习工具;得知汤岗子小学一名贫困学生需要一辆自行车上学的情况后,立刻把自己价值300多元的凤凰牌自行车擦得锃亮捐给了他;快过年了,郭明义把崭新的衬衣连同200元钱送到千山区的一名贫困学生手中。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从踏上“资助”之路起,郭明义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最多时一年资助过6名学生。13年来,郭明义的爱心撒播在海城、岫岩及鞍山市区等地。他先后资助了40多名贫困的小学生、中学生以及大学生,捐助资金达5万余元。[2]
    编辑本段
    社会贡献

    1990年,齐大山铁矿号召职工义务献血,郭明义立刻报了名。这是郭明义第一次献血。也就是因为这次献血,他了解到他们献的血能挽救他人的生命,可血库却经常血源不足。从此,他年年坚持无偿献血,有时一年两次,20年了,从未间断。
    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2005年,郭明义又开始捐献血小板,开始时从800毫升血浆中提取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后逐渐增加到从1600毫升中提取两个单位的血小板,每月捐献一次,已捐献40多次。
    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
    2007年2月,鞍山市中心血站血源告急,向郭明义求援。征得领导的同意后,郭明义写了一份无偿献血倡议书,一个班组一个班组地进行宣传。3月2日这天,“齐矿”100多名职工参加了无偿献血,总献血量达到2万多毫升。一次来这么多人献血,完全超出鞍山市中心血站的预想,血站职工非常感动。像这样较大规模献血,郭明义组织了10余次,累计献血达到10万多毫升。
    2008年,郭明义发起成立了鞍山市第一支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红十字志愿者急救队。
    2008年12月,郭明义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全国无偿献
    郭明义
    血奉献奖金奖”。郭明义还经常向工友们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和相关知识,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
    1994年,郭明义看了鞍山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号召向濒临失学儿童捐资助学的电视短片,第二天,他向岫岩山区一名失学儿童捐献200元,10几天后,又给这孩子寄去200元。
    2008年3月4日,他发起成立了以捐资助学为主要活动的“郭明义爱心联队”,仅一年半时间,“爱心联队”的成员已经从开始的12人发展到30人,已资助了120多名贫困学生。
    2009年以来,他发起成立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已有200多名矿业职工和社会人士参与,是目前国内参与人数最多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
    20多年来,鞍山市成立了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第一支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第一支红十字志愿者急救队、“郭明义爱心联队”。齐大山铁矿有职工2000多人,参加郭明义各种爱心组织的超过1000人,几乎占到全部职工总量的50%,参加这些组织活动的还有个体户、与齐矿有业务联系的私企老板……[3]

    二、爱心故事

    于晓军:男,52岁,2003年下岗后,自谋职业在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任临时教师。若干年前他父亲病危实施输血治疗,给他留下深刻的记忆,从此他认准了无偿献血这一爱心举措。1999年10月,他主动到中心血站,第一次献血200毫升。此后每隔半年献血一次,献血量也从原来的200毫升上升到400毫升,从未间断过。2003年11月,他主动要求捐献了两个疗程量的血小板,相当于献血1600毫升,能挽救两个病人的生命。从1999年至今,他共参加无偿献血138次,累计献血量达到27600毫升,相当于把自己的血换了5遍。在他的动员下,一家三口共献血30400毫升,成为“襄樊献血第一家”。 王元山:男,53岁,襄樊市王胖子建筑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襄樊市政协常委。2002年,他得知高新开发区清河村农网改造遇到资金困难,将价值30万元的电力设备捐赠给了该村。2003年,为确保抗击“非典”取得胜利,他担保贷款250万元,修筑了直通市传染病医院的绿色通道。员工子女上学有困难,他帮助解决学费,从1999年至今,每年资助30名特困生到长春高中免费就读;员工陈某心脏瓣膜手术的8万元费用,他全部给予援助。2004年,他代表市政协向枣阳新市镇中学捐赠电脑50台,价值15万元。在办理提案时,他得知城管人员和环卫工人受到很多委屈时,拿出资金设立了“委屈奖”。今年,他和市政协一起捐赠13万元,在谷城县石花镇卧伏中心小学启动了“思源工程”。2006年8月,为支援新农村建设,王元山又向谷城县石花镇百家宴村支援100吨水泥帮助该村修路。王元山积极接纳下岗职工。近年来,他先后安置下岗职工一百多人到公司就业。
    叶本翠:女,37岁,谷城县赵湾乡中心学校教师。高寒山区任教15年来,在她所教的班级中,没有让一名学生辍学流失。只要有一名学生不来,她都要立即把他找回来,赵湾乡10个行政村、50多座山、10多条河流,都有她寻访学生的足迹。15年为寻访学生,她走了近3万里路,等于走了一次长征。学生找回来还得留得住。十几年来,她省吃俭用,经常为贫困学生垫支书杂费、捐助日常用品。在教书育人中,她用她那母爱的心温暖着每一个孩子,使许多少年迷途知返。2004年她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冯耀东:男,25岁,南漳县城关镇个体经营者,现就读于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他乐于助人,崇尚科学,敢为人先,在学校读书期间是学校红十字会员,是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者和组织者。2005年,他为了拯救四川成都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杨尚贵,瞒着家人,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100亳升,成为襄樊市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在他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襄樊市有50多人,通过各种渠道,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湖北分库”的志愿者。
    朱秀建:男,20岁,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生。2005年10月,汉江襄樊段水位达到67.63米,创23年来最高纪录。就在人们立足江边静观美景时,一小男孩掉进了江里,在这危急关头,路过此地的朱建秀,不顾流水湍急,毫不犹豫地纵身跳进冰冷的江水中。由于江水流速太快,他经过多次努力,拼尽全力才将小男孩救上岸来。在学校,他是“爱心基金”捐赠第一人,当学校把所见义勇为奖励金送到他手中时,他又毫不犹豫把奖金捐赠给了学校的“爱心基金会”。 李洪水,男,52岁,高新区新华社区居民。1997年,李洪水下岗了。从那天起,他做出一个让妻子和女儿难以理解的决定,回老家照顾父亲和弟弟。10年间,左边是瘫痪的父亲,右边是瘫痪的弟弟,他精心照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因工伤双腿瘫痪,不能动弹;弟弟因患软骨病,从5岁起就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白天,他做饭、洗衣,为父亲和弟弟擦洗、翻身;晚上,他不断夜起,为两人端屎、接尿。为了更好地照顾亲人,他学会了按摩和理发。今年3月,他送走了87岁的父亲,仍然没有离开这个家,继续照料着瘫痪在床的弟弟。
    张学忠(又名张做东):男,35岁,襄樊市出租车“做东爱心车队”司机。他凭着一腔热心和诚心,为乘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无数乘客的信赖和同行的尊敬。在工作中,热心为他人排扰解难,对有困难的同行他总是尽力帮一把。2005年,媒体报道两起出租车劫案后,他倡议全市的“的哥”、“的姐”捐出一天的营业款,为遇害的同行献出一份爱心。今年,他将中国出租车协会奖给他的1000元现金捐给了贫困学生。近年来,他向困难人士和贫困学生捐款3000多元,返还失主钱物1.5万元。2006年4月,他被评为“全国文明出租车驾驶员”。 陈光荣:女,39岁,襄樊市樊城公安局汉江派出所民警。近四年来,她先后调解纠纷370起,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65人,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35起。2005年4月,市五一棉纺厂职工贾某因偷盗被行政拘留,落下九岁的孩子没人照顾。为了让贾某安心接受处罚,她主动与厂领导协商,住到贾某家,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并给孩子买来学习用品。细心的她,坚持每天让孩子与贾某通一次电话,贾某表示今后再也不做违法的事。是她帮助许多走失的孩子找到了父母,是她帮助化解了街房邻居的恩怨,是她使许多“仇敌”结为朋友。在她所管的辖区,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大姐”。
    吴明亮:男,47岁,枣阳市福利院书记、院长。他视孤老为父母,视幼儿为子女,十几年如一日。2004年,为了更好地照顾全院老人,他放弃城内的房子不住,举家搬到福利院,以院为家,随时照顾老人。对长期患病不起的老人,他每天都看好几遍,给他们洗尿布、擦身子、换衣服、剪指甲,抱到外面晒太阳。2004年冬,他父亲因患癌住进了医院。他白天照顾福利院的老人们,晚上回去照看自己的父亲,直到父亲去世。为解决好3名孤儿的就业问题,他四处联系做工作。在福利院,孤儿称他为“再生父母”,老人们称他为“亲生儿子”。 运建立:女,62岁,襄樊市环保协会会长。2000年春,在一次工作调查中,当她看到汉江的一条污染严重的河流流进了汉江,立刻被震惊了。从那以后,她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保护襄樊的生态环境上。她先后深入全市各地调查污染企业100多次,徒步汉江襄樊段和唐白河等,行程21000多公里,写出了“汉江襄樊段水污染”等调查报告和提案,引起了市政府的重视。并多次在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沙龙会上,向新华社等30多家媒体介绍了“跨省界唐白河河水污染状况”和“南水北调对汉江流域‘襄樊段’的影响及建议”,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关注。2002年,发起并成立了湖北省首家环保组织―――“绿色汉江”,在汉江沿岸开展了“保护母亲河‘绿色汉江’行动”,开展宣传教育276场次,向16万人进行了宣讲和图片展示,发放环保资料2万多份,赠送光盘100多盘,先后举办培训班14期。2005年6月,环保协会被湖北省民政厅授予“湖北慈善公益之星”荣誉称号;2006年,她先后荣获全国“地球奖”提名奖、首届“襄樊十大慈善公益之星”等荣誉称号;2006年10月,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刊载了她和她的“绿色汉江”组织保护汉江的动人事迹。
    宋爱洁:女,65岁,襄樊市妞妞食品公司董事长。近年来,她和她创办的企业先后为社会捐赠达一百万元之多。2000年,她带着上万元的慰问品到长江抗洪一线慰问官兵;2004年,她向我市灾区捐助食品近万元;2005年9月,她向保康灾区捐赠食品和现金20万元。非典时期,她向志愿者、红十字会,以及樊城区政府捐赠22000元现金。2006年,她把政府奖励的3万元,全部捐赠给了下岗工人。今年5月,她号召市女企业家协会与贫困大学生结成“金秋助学”对子。在她的带动下,女企业家协会一次性捐赠10万多元,帮助23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她还连续三年在谷城紫金中学设立奖学金,有32名学生得到帮助。她积极解决下岗工再就业,共安置下岗职工600多人。 杨才凤:女,38岁,保康县马良镇松树堡村二组村民。1997年,杨才凤的丈夫在宜昌市的一镇办磷矿企业当炮工时,被洞顶掉下的巨石砸中了头部。从此,她丈夫胸部以下部位失去了知觉。在近10个年头3000多个日日夜夜中,她除了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精心照顾丈夫。丈夫生活不能自理,杨才凤给他安上尿袋,每隔几小时清理一次;大便不能自然排出,杨才凤就在床上铺上便布,每隔一段时间帮丈夫用手按压腹部排便。为了让丈夫休息好,她每隔两小时帮助翻一次身。只要有好的天气,她就背丈夫到外面晒太阳。近10年来,她虽说离娘家只有2公里,但她从没有在娘家住过一夜。看到杨才凤受苦受累,她丈夫多次提出与杨才凤离婚,公婆让亲戚也帮忙劝说。杨才凤始终不答应,并坚定地说,要守他一辈子。
    罗锋:男,41岁,襄樊市湖北联帮律师事务所律师。从事律师职业8年来,他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0余起,义务提供法律咨询4000多人次,为8名老上访户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2003年,为了“李毅电击赔偿案”,他放下手中其他的案件,先后五次到现场调查取证,查遍了供电方面的所有规章制度和法律文书,请教有关法律专家,经过据理力争,判决某供电公司赔偿李毅10万余元。为了李毅的将来,他多次到医疗机构调取残疾人所需用具费用证明等,再次向法院提出了残疾用具费的诉讼,李毅再次得到了40万元的赔偿。这一案例,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全国2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赵凤玲:女,44岁,南漳县妇联主席、党组书记。在担任南漳县妇联主席的9年期间,为了不让受害妇女流着泪来、带着无奈走的尴尬局面一幕幕重演,她与法院携手维权共建绿色通道―――婚姻家庭合议庭,全县17个“婚姻家庭合议庭”成了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神”。近几年来,在她的帮助和努力下,先后有50多名孩子重返校园,10多名特困生圆了大学梦,100多名特困生得到救助。她还解救过多名受害儿童,帮助过很多孤寡老人,资助过绝症患者,救济过生活贫困的人,被称为受难妇女的“知心姐妹”,无助儿童的“爱心妈妈”,孤寡老人的“贴心闺女”,百姓心中的“香水百合”。
    郭永平:男,43岁,宜城市小河镇石灰村村民。身残志不残的他,靠自己坚强的意志,以修理自行车、修鞋为生,遇到村里有经济困难的群众他不收一分钱。看到村里人的文化素质不高,发家致富的门路不多,他创办起了“文化中心户”,免费提供图书给村民们阅读。他注重利用“文化中户”这一阵地教育未成年人,举办“教子有方家长”评选活动等。 高美丽:女,60岁,襄樊市樊城区董台社区居委会居民。一个靠打零工和捡破烂生存的花甲老人,在10年的时间里收留了11名流浪儿。除了让孩子们能吃饱饭外,她还要让孩子们能有书读,教育他们不偷、不抢,自食其力。2000年的冬天,丈夫的去世,让这个家更是雪上加霜,在她十分痛苦和无助的时候,社会上和周围的好心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就这样,她带着孩子们顽强地生活着。为了找到孩子们的亲生父母,她让孩子们与家人取得联系,从捡破烂积攒下的钱中拿出路费,让孩子们回到自己亲生父母身边,对地址不详的,就托人打听,并通过报纸等寻找孩子们的亲生父母,对父母已经离开人世的,她就把他们留在身边。直到现在还有6个孩子留在她的身边。
    殷明:男,40岁,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身患癌症已有5个年头的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做到了诊断准、手术快、创伤小,是公认的“一把刀”,是病人心中的“活菩萨”。为了方便患者,减少医疗费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他在医院提出了《关于开展显微镜切除胆囊手术可行性论证报告》,得到了院方的认可。微创手术的引进,普外科的手术骤增,点名要殷主任做手术的患者排成了长队。他为了尽快解除病人的痛苦,仍忘我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蒋承良:男,68岁,老河口市一中退休教师,现任老河市一中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主任。退休后,他不要报酬,不增加学校负担,自己创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亲自制定了《老河口市一中心理教育实施方案》,并编写了教材。他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渗透》已被批准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999年至今,他先后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达215个班次,举办专题心理知识讲座11次。很多学生在他的心理辅导下走出了阴影,考上了大学。他还从有限的工资中拿出部分钱来资助困难学生。为了资助更多的学生,有时他还到处捡破烂。近年来,他资助困难学生6890元,并定期走访那些被资助的特困生。
    蒲云惠:女,49岁,襄樊市档案局科长。爱岗敬业的她,通过不懈的努力争取,使《黄继光》的作者等数十位襄樊知名人士将近万卷档案资料无偿地捐赠到了市档案馆。在去年开展的“双联双促”活动中,她的联系对象张光武是军转干部、下岗职工。张患有肺癌,因病欠债达3万多元,儿子儿媳双双下岗。看到这些,她按有关政策要求与有关单位联系30多次,找熟人托关系达50人,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帮助张光武解决了住院费问题,并为张的儿子儿媳办理了下岗再就业优惠证等有关手续,帮助张家办起了一个小吃店。 冀增瑞:女,53岁,襄城区人民法院法官。10多年来,她在完成本职工作(档案管理)的同时,为妇女儿童维权,四处奔走,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帮助近200人从生活的绝望中走出来。2004年,她积极响应市妇联等单位的倡导,加入“阳光家园”活动,为单亲家庭提供法律援助。近两年来,她共接到200多个咨询电话,每个电话少则十几分钟,多则几小时。有的求助者直接找到家里,她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和亲切的话语消除了人们的许多误解和怨恨。在此期间,她与40多名求助者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对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她还尽量从钱物上给予帮助,被称为“阳光家园”的“知心大姐”。 (*^__^*) 嘻嘻……

    三、扬州好人事迹

    2010年度“十大扬州好人标兵”候选好人事迹简介 1.王文清:救助他人是他“痴迷的事业”。他捐款的范围很广,地震了,他捐款;希望工程,他也捐;艾滋病、白血病患者,他同样捐;流浪人员、遇到困难的陌生人,他也慷慨解囊……扶贫帮困22年,他捐助的对象多达200多名。从他参加工作至今,至少捐出50万元,而他一直过着节俭、清贫的生活。去年12月28日,他从江苏高速石油发展有限公司扬州双沟加油站调至东台任站长时,几件衣物、40多本义务献血证、数百张汇款收据就是他的全部行囊。他还“痴迷”于无偿献血。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机会,他都要参加无偿献血。10多年来他累计献血超7万毫升,相当于体内的鲜血换了15遍,可挽救70条生命!(“中国好人榜”8月上榜好人)

    2.王德琴(女):扬汽集团吉祥分公司司机。深夜,她将迷路的高龄老人免费送回家。年初,她成为一名孤女的“爱心妈妈”。13年来,她在车上捡到的物品有手提电脑、手机、上万元现金等,她都一一交还失主。别人开出租都是为了赚钱,她有时候还要贴钱。有一次,她在路上碰到一对从合肥来扬州投靠亲友的小夫妻,身无分文,她载他们到达目的地后,还掏出10块钱给他们买快餐。为了照料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朱永清,她曾经错过两次姻缘。她说:“我开出租13年,没啥大本事,只想热心对待身边每个人,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3.冯伯来刘逸蓉夫妇:21年前,20岁的她是曲江邮电支局的临时工,在投递邮件时,结识了扬州食品公司良种场的门卫谢孝水老人。21年,她和丈夫默默无闻地照顾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平时常给他洗衣做饭,每到春节,还把他接到自己家中,为老人烧一锅他最爱吃的蹄子汤。在老人生命最后4个月住院期间,冯伯来刘逸蓉夫妇轮流守在老人身边,精心伺候,端屎倒尿,为老人擦洗身体。最后,就像亲生儿女一样为老人送终。老人在弥留之际郑重立下遗嘱,将4.3万元遗产全部留给他们。而他们却将这带着“爱的温度”的4万多元变成助学基金,先后资助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和宝应鲁垛镇的贫困儿童。(“中国好人榜”8月上榜好人) 新华报业网讯 一个好人感动一座城市,这是记者在扬州采访最深的感受。

    “真心英雄”“好人警察”,这是记者听得最多的词汇。

    2月23日、24日,在友谊社区,社区居民争相向记者叙说徐兆华的故事。一个名叫露露的姑娘和一个姓曾的小伙子,前后跟着记者,不但说自己的“事”,还为记者找人引路,忙得不亦乐乎。从他们的叙述里,一个更加立体的徐兆华矗立在记者面前。

    他让我从怨恨到最亲

    【故事】2008年6月12日,露露20岁生日。从来没有热热闹闹过过生日的露露,这天却被告知徐兆华要为她举办生日宴会。派出所、公安分局的领导来了,露露小学、中学的老师校长来了,社区的叔叔、阿姨来了,整整两大桌。她还收到了企业老板和派出所送给她的电动车、电视机和床等礼物,徐兆华送给她一部新手机。

    “露露,许个愿吧。”

    眼睛湿润的露露吹灭蜡烛后,在众人面前大胆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我想认徐叔叔做干爸爸,不知道徐叔叔愿不愿意?”

    做了十年“代理家长”的徐兆华虽感突然,但并不意外,高兴地表示:“我当然愿意。”

    “干爸!”一声甜美的叫声,醉倒了所有在场人的心。

    【露露】我妈妈早就去世了。大概小学五年级时,我亲眼看到我的继父被抓去坐牢,给他戴手铐的就是干爸。那时我恨死他了,因为我身边再也没有亲人了。可是我后来渐渐感到,我的亲人也赶不上他对我好啊!

    上学的时候,我一日三餐都在社区旁边一个小饭店吃。后来我才知道是干爸和社区联系好心人捐赠的。我生来就没户口,大夏天,干爸到医院帮我翻出了出生档案,为我报了户口,帮我办了低保。干爸不但到学校说情,帮我减免了学杂费,还为我去开家长会。我那时成绩不好,老师批评他:“你怎么搞的,孩子的学习也不好好管管!”他受了委屈还不好发作。听说他女儿的家长会他都从没去过呢!

    我现在已经中专毕业,可以自食其力了。我正在筹备开个麻辣烫小吃店,说起来不好意思,开店的费用又是干爸支持的。小吃店的店名我都想好了,就叫“好人麻辣烫”,让它时刻提醒我做个好人、报答好人。

    他让我活出今生新滋味

    【故事】2003年2月14日,曾建民在南京自杀未遂,被送回了扬州。这天晚上,接他的正是片警徐兆华。此刻的曾建民,满脑子想的都是死。

    几天前,他怀揣挣来的1500元钱、带着礼品到南京去还一个亲戚的借债,可是亲戚却躲着不见他,连家门都不让他进。不错,自己曾是个街头混混,还坐过一年牢,可早就悔过自新了,为什么仍得不到别人的认同?这让小曾万念俱灰。

    徐兆华也没说什么,拉着小曾径直进了食堂,安排他坐在餐桌上,同桌的还有其他民警。

    “来,先吃饭。”一碗热腾腾的米饭端到了小曾面前。在派出所吃饭对小曾并不新鲜,可是没有哪一次像今天这样,和这么多警察同坐在一个桌上。

    【曾建民】说实话,我以前一直是个小混混,对别人把自己当坏人看早就已经习惯了。在派出所吃饭时,都是给你碗里拨点菜,蹲一边吃去。我当时觉得,这世上再也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了,但在饭桌上,心里突然有了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有了活下去的念头。

    我不怕告诉你,我母亲去世早,父亲又不管我,我没有上过一天学,不识一个字,我的名字还是徐警官手把手教会写的。徐警官为了让我鼓起生活勇气,重新做人,帮我办户口,帮我找工作。我在饭店传过菜,卖过快餐,在浴室当过服务员,可都是干一阵就不想干了。后来徐警官帮我跑有关部门争取到了就业启动资金,还在一个旅游景点旁边选了一块地方,帮我做起了玩具生意。现在生意越做越好,生活基本不愁了。我就是在做玩具生意时遇到了现在的老婆,2006年生了个胖小子。

    我现在觉得越活越有滋味。今年过年,扬州搞了一个爱心拍卖,我跟着徐警官到现场,把我在做生意中淘到的一块古瓷片和一张民国梳妆台拍卖的10000块钱,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我觉得特有面子。

    老实说,我以前对警察特别讨厌,一般看到警察都不理睬。可是,徐警官这个警察,却像家里人,可惜我家里没有这么好的人。你看,(卷起袖子,臂膀上少说有数十条刀疤),这些刀疤都是以前不顺心、空虚、无聊的时候自己用刀片划的,现在我再也不会有以前那种感觉了。

    他擦亮“扬州好人”这块金字名片

    【故事】2007年3月,家住友谊新村的居民高女士家,三天里死了两位亲人,一个是丈夫,一个是婆婆。搂着刚满10岁的一对双胞胎儿子,高女士悲痛欲绝。徐兆华来到了高女士家,帮她料理后事。然后又在社区组织了一次募捐活动,共募捐到10000多元钱送到高女士家。高女士举着锦旗、领着一对儿子来到徐兆华面前,扑通一声跪下了:“你的大恩大德,我们一世不会忘记!”

    社区穆老太太家里有一起棘手的家庭纠纷,迟迟解决不了。徐兆华一次次往她家跑,终于使矛盾化解。非常感激的穆老太太包得一手好饺子,从此,只要家里吃饺子,就会打电话请徐兆华来尝尝。有一次,竟走了几里路把包好的饺子送到徐兆华家里。

    【桑光眉(友谊社区党支部书记)】大家与徐兆华朝夕相处,徐警官是“点点滴滴做出来的”,不是“夸出来的”。居民钱永飞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和一首打油诗,歌颂身边好人徐兆华。徐警官当社区民警23年了,他一贯如此,大家都叫他“真情警察”“贴心警察”。不仅是许铭荣、露露、曾建民得到过他的帮助,社区里谁家有个什么困难或是矛盾纠纷,都愿意找徐警官帮助解决。据统计,这么多年来,他先后结对帮扶困难群众12户,捐款捐物合计5万余元,帮助9个困难家庭申请了城市低保。警爱民民拥警,社区居民成了他维护治安的耳目和帮手。现在社区每天都有四五个义务巡逻员在维护小区治安,小区也多年未发生重大刑事、治安案件。

    【王晓庆(扬州市文明办主任)】平凡的人,平凡的事,社区民警徐兆华点滴之间见真情,深深打动了我们,打动了整个扬州城。“徐兆华”已成为“新时期好人”的鲜活样本。扬州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是一座好人辈出的城市。徐兆华擦亮了“扬州好人”这块金字名片,是古城扬州“一群典型、充满爱心”的生动注脚,徐兆华必将带出更多的好人,使扬州真正成为一座大爱之城。 记者 李海明 新华日报记者 张 晨 刘世领 周 刚

    关于360u盘修复大师免费版的问题,通过《爱心故事》、《扬州好人事迹》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360u盘修复大师免费版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爱资源吧版权声明:以上文中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360u盘修复大师免费版
    【新机】非必要可卸载!两部门整治手机预装软件 年底了,这三种亲戚,能不见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