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系统综合问题为快速应对变化,百事第一次设立了首席商务官

为快速应对变化,百事第一次设立了首席商务官

时间2023-01-17 01:08:46发布分享专员分类系统综合问题浏览290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commercial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为快速应对变化,百事第一次设立了首席商务官和百事公司的历史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为快速应对变化,百事第一次设立了首席商务官
  • 百事公司的历史
  • 如何评价可口可乐的open happiness 广告系列
  • 首席战略官的设立益处
  • 一、为快速应对变化,百事第一次设立了首席商务官

    记者 | 马越

    食品饮料巨头百事公司最近发布了一项新的任命:让Laxman Narasimhan担任首席商务官(chief commercial officer),在CEO Ramon Laguarta试图让公司快速发展的时候,给他提供一个得力副手。

    首席商务官这个职位是百事新设立的。Laxman Narasimhan在麦肯锡工作了近20年,之后于2012年加入百事,并一直负责公司在拉丁美洲、欧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业务,成为了公司高管之一。

    作为首席商务官,51岁的Laxman Narasimhan将会负责监督营销、研发、战略、电子商务等关键业务,因为应对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口味,以及经济不确定因素,这都给消费品公司带来了挑战。

    “Laxman是承担这一重要新角色的理想高管,”百事CEO Ramon Laguarta在一份声明中说,“随着我们对整合的长期增长战略的加强,他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55岁的Ramon Laguarta在去年10月接替了前CEO卢英德(Indra Nooyi)的职位后,开始在百事施展拳脚。

    “百事公司要变得更快,这是重中之重。”Ramon Laguarta在出席纽约一个分析师会议时表示。百事公司此前发布了2018年财年业绩,2018年它的营业收入为646.61亿美元,有机净增长率为3.7%,营业利润为101.1亿美元。这家公司表示,今年的利润可能会下降,因为它会花费资金将知名的全球品牌带入新市场。在营销方面的预算会增加,以维持百事在北美地区的销售增长。

    首席商务官之外,百事还宣布,Rene Lammers将担任新的首席科学官(chief science officer),前任Mehmood Khan会在本月退休。Rene Lammers曾经在联合利华工作过多年,自2010年以来一直任职于百事。他会负责监督百事的产品研发工作,在支持公司创新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百事表示,随着新的管理层任命,公司会更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并且更加注重本地化。

    一、百事公司的历史

    世界上第一瓶可口可乐于1886年诞生于美国,距今已有113年的历史。这种神奇的饮料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成为“世界饮料之王”,甚至享有“饮料日不落帝国”的赞誉。但是,就在可口可乐如日中天之时,竟然有另外一家同样高举“可乐”大旗,敢于向其挑战的企业,它宣称要成为“全世界顾客最喜欢的公司”,并且在与可口可乐的交锋中越战越强,最终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就是百事可乐公司。

    新可乐挑战老可乐
    世界上第一瓶百事可乐同样诞生于美国,那是在1898年,比可口可乐的问世晚了12年,去年是它100岁诞辰。它的味道同配方绝密的可口可乐相近,于是便借可口可乐之势取名为百事可乐。
    由于可口可乐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大力开拓市场,到这时早已声名远扬,控制了绝大部分碳酸饮料市场,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定势,一提起可乐,就非可口可乐莫属,百事可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不见起色,曾两度处于破产边缘,饮料市场仍然是可口可乐一统天下。尽管1929年开始的大危机和二战期间,百事可乐为了生存,不惜将价格降至5美分/镑,是可口可乐价格的一半,以致于差不多每个美国人都知道“5分镍币可以多买1倍的百事可乐”的口头禅,百事可乐仍然未能摆脱困境。
    在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个是市场领导者,一个是市场追随者(挑战者)。作为市场追随者,有两种战略可供选择:向市场领导者发起攻击以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或者是参与竞争,但不让市场份额发生重大改变。显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百事可乐公司发现,后一种选择连公司的生存都不能保障,是行不通的。于是,百事可乐开始采取前一种战略,向可口可乐发出强有力的挑战,这正是二战以后斯蒂尔、肯特、卡拉维等“百事英才”所做的。

    百事可乐的一代
    这时有一个对百事可乐的发展非常有利的环境。二战后,美国诞生了一大批年轻人,他们没有经过大危机和战争洗礼,自信乐观,与他们的前辈们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小家伙正在成长,逐步会成为美国的主要力量,他们对一切事务的胃口既大且新,这为百事可乐针对“新一代”的营销活动提供了基础。
    但是,这一切都是在1960年百事可乐把它的广告业务交给BBDO(巴腾-巴顿-德斯廷和奥斯本)广告公司以后才明白过来的。当时,可口可乐以5∶1的绝对优势压倒百事可乐。BBDO 公司分析了消费者构成和消费心理的变化,将火力对准了可口可乐“传统”的形象,做出种种努力来把百事可乐描绘成年轻人的饮料。经过4年的酝酿,“百事可乐新一代”的口号正式面市,并一直沿用了20多年。10年后,可口可乐试图对百事可乐俘获下一代的广告做出反应时,它对百事可乐的优势已经减至2∶1了。而此时,BBDO又协助百事可乐制定了进一步的战略,向可口可乐发起全面进攻,被世人称为“百事可乐的挑战”。其中两仗打得十分出色。
    第一个漂亮仗是品尝实验和其后的宣传活动。1975年,百事可乐在达拉斯进行了品尝实验,将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都去掉商标,分别以字母M和Q做上暗记,结果表明,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更受欢迎。随后,BBDO 公司对此大肆宣扬,在广告中表现的是,可口可乐的忠实主顾选择标有字母M的百事可乐,而标有字母Q的可口可乐却无人问津。广告宣传完全达到了百事可乐和BBDO 公司所预期的目的:让消费者重新考虑他们对“老”可乐的忠诚,并把它与“新”可乐相比较。可口可乐对此束手无策,除了指责这种比较不道德,并且吹毛求疵地认为人们对字母M有天生的偏爱之外,毫无办法。结果,百事可乐的销售量猛增,与可口可乐的差距缩小为2∶3。
    1983年底,BBDO 广告公司又以500万美元的代价,聘请迈克尔•杰克逊拍摄了两部广告片,并组织杰克逊兄弟进行广告旅行。这位红极一时的摇滚乐歌星为百事可乐赢得了年轻一代狂热的心,广告播出才一个月,百事可乐的销量就直线上升。据百事可乐公司自己统计,在广告播出的一年中,大约97%的美国人收看过,每人达12次。
    几乎与此同时,百事可乐利用可口可乐和包装商们的利益纷争,以及联邦贸易委员会对饮料行业特许包装体制的反对,争取过来数家包装商,并且让可口可乐公司遭受了一次非常公开的挫折。1984年5月,负责官方饮料供应的快餐联号伯格•金公司因不满可口可乐转向其竞争对手麦当劳公司,于是交给百事可乐一纸合同,让它为全美2300家伯格•金快餐店提供3000万升饮料,仅此一项每年为百事可乐增加3000万美元的收入。伯格•金的“倒戈”,令百事可乐获益匪浅。
    百事可乐只有30多岁的经理约翰•斯卡利坚信:“基于口味和销售两个原因,百事可乐终将战胜可口可乐”。这一预言现在终于变成了现实。在百事可乐发起挑战之后不到3年,美国《商业周刊》就开始怀疑可口可乐是否有足够的防卫技巧和销售手段来抵御百事可乐的猛烈进攻。1978年6月12日,《商业周刊》的封面赫然印着“百事可乐荣膺冠军”。A•C•尼尔森关于商店里饮料销售情况的每月调查报告也表明:百事可乐第一次夺走了可口可乐的领先地位。

    色彩:红与蓝
    实际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商标设计可能最能反映二者的特色和定位。
    可口可乐选用的是红色,在鲜红的底色上印着白色的斯宾塞体草书“Coca-Cola”字样,白字在红底的衬托下,有一种悠然的跳动之态,草书则给人以连贯、流线和飘逸之感。红白相间,用色传统,显得古朴、典雅而又不失活力。
    百事可乐则选择了蓝色,在纯白的底色上是近似中国行书的蓝色字体“Pepsi Cola”,蓝字在白底的衬托下十分醒目,呈活跃、进取之态。众所周知,蓝色是精致、创新和年轻的标志,高科技行业的排头兵IBM公司就选用蓝色为公司的主色调,被称为“蓝色巨人”,百事可乐的颜色与它的公司形象和定位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从真空地带着手
    百事可乐不仅在美国国内市场上向可口可乐发起了最有力的挑战,还在世界各国市场上向可口可乐挑战。
    与国内市场完全一样,百事可乐因为可口可乐的先人优势已经没有多少空间。百事可乐的战略就是进入可口可乐公司尚未进入或进入失败的“真空地带”,当时公司的董事长唐纳德•肯特经过深入考察调研,发现前苏联、中国以及亚洲、非洲还有大片空白地区可以有所作为。
    肯特的至交,美国总统尼克松帮了大忙。1959年,美国展览会在莫斯科召开,肯特利用他与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之间的特殊关系,要求尼克松“想办法让苏联领导人喝一杯百事可乐”。尼克松显然同赫鲁晓夫通过气,于是在各国记者的镜头前,赫鲁晓夫手举百事可乐,露出一脸心满意足的表情。这是最特殊的广告,百事可乐从此在前苏联站稳了脚跟,这对百事可乐打入前苏联国家和地区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百事可乐虽然进入了前苏联市场,却未能实现在前苏联建立工厂,垄断可乐在前苏联销售的计划。于是,1975年,百事可乐公司以帮助前苏联销售伏特加酒为条件,取得了在前苏联建立生产工厂并垄断其销售的权力,成为美国闯进前苏联市场的第一家民间企业。这一事件立即在美国引起轰动,各家主要报刊均以头条报道了这条消息。
    在以色列,可口可乐抢占了先机,先行设立了分厂。但是,此举引起了阿拉伯各国的联合抵制。百事可乐见有机可乘,立即放弃本来得不到好处的以色列,一举取得中东其他市场,占领了阿拉伯海周围的每一个角落,使百事可乐成了阿拉伯语中的日常词汇。
    70年代末,印度政府宣布,只有可口可乐公布其配方,它才能在印度经销,结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可口可乐撤出了印度。百事可乐的配方没有什么秘密,因此它乘机以建立粮食加工厂、增加农产品出口等作为交换条件,打入了这个重要的市场。
    百事可乐在拓展国际市场时,一直将尼克松视为它的秘密武器。60年代尼克松竞选惨败后,百事仍然积极对其给予支持,肯特先生以年薪10万美金的报酬,聘请尼克松为百事公司的顾问和律师。尼克松则利用自己的关系周游列国,兜售百事可乐,并且在竞选美国总统成功后,任命肯特为总统经济政策顾问,使其有机会影响经济政策,借以创造百事可乐在世界市场与可口可乐竞争的有利地位。
    在与可口可乐角逐国际市场时,百事可乐很善于依靠政界,抓住特殊机会,利用独特的手段从可口可乐手中抢夺市场。

    另一种多元化
    由于饮料行业的激烈竞争,为了规避风险,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多元化经营。但是,多元化为两家公司带来的收益大相径庭,百事可乐在这场特殊的角逐中再次战胜了可口可乐。
    自70年代开始,可口可乐公司大举进军与饮料无关的其他行业,在水净化、葡萄酒酿造、养虾、水果生产、影视等行业大量投资,并购和新建这些行业的企业,其中包括1982年1月,公司斥资7.5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制片厂的巨额交易。但是,这些投资给公司股东的回报少得可怜,其资本收益率仅1%。直到8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公司才集中精力于主营业务,结果利润出现直线上升。
    百事可乐就幸运多了。它从60年代起就试图打破单一的业务种类,迅速发展其他行业,使公司成为多角化企业。从1977年开始,百事可乐进军快餐业,它先后将肯德基食品公司(KFC)、必胜客(Pizza-hut)意大利比萨饼和特柯贝尔(Taco Bell)墨西哥餐厅收归麾下。百事可乐这次的对手是快餐大王麦当劳公司。肯德基、必胜客和特柯贝尔在被百事可乐兼并前,都只是一些忽冷忽热的餐馆,仅仅在自己狭小的市场内略有优势。百事可乐兼并它们之后,立即提出:目标和对手“不应再是城里另一家炸鸡店、馅饼店,而应是伟大的麦当劳!”于是,百事可乐又在快餐业向强手发起了挑战。
    当时正是美国通货膨胀不断高涨的年代,麦当劳的食品价格也随着物价不断上涨,百事可乐看准时机,以此为突破口,开始了它的攻势。公司不断设法降低成本,制定了“简化、简化、再简化”的原则(这不是指食品的制作和质量,而是指尽量减少非食品经营支出)。如预先做好部分食品,在店外烧烤牛肉,尽量减少厨房用地,降低人工成本;修改菜单,将制作快的菜放在前面,以加快流通速度等。结果销售额很快达到以前的两倍,而员工只有以前的一半。由于收入迅速增加,成本大大降低,利润猛增,已经能够与麦当劳抗衡,并且带动了百事可乐饮料的销售。
    百事可乐还首创快餐业“送货上门”的新型营销方式。当时百事可乐公司的总裁韦恩•卡拉维说:“如果只等着忙碌的人们到餐厅来,我们是繁荣不起来的。我们要使炸鸡、馅饼的供应像看时间那样方便。”
    百事可乐质优、价廉的食品,高效、多样的服务赢得了顾客的青睐,销售额年年创记录,很快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餐饮公司。许多老牌快餐公司在百事可乐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败下阵来,甚至麦当劳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70年代末80年代初,麦当劳公司的年利润率为8%,而百事快餐公司的年利润率却高达20%。
    百事可乐终于在它诞生92周年的时候赶上了竞争对手。1990年,两种可乐平分市场,在零售方面百事可乐甚至超出了1亿多美元。该年度A•C•尼尔森公司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的9000名消费者进行了调查,排出了世界上最有影响的10大名牌,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均获此殊荣,分列第6和第8位。百事可乐已经实现了成为全世界顾客最喜欢的公司的梦想。1997年,百事可乐公司全球销售额为292.92亿美元,位列《财富》98世界500强第92位,荣登饮料行业企业世界冠军,可口可乐只能屈居亚军,销售额只有188.68亿美元,排名在201位。

    可乐在中国
    由于可口可乐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企业,具有百事可乐不可比拟的先人优势,百事可乐在中国同样处于挑战者的位置。
    百事可乐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主要是:
    1.以年轻人和爱好体育的人士为目标市场。1999年3月,中国足球协会宣布,中国足协与国际管理集团经过友好协商,正式签订协议,由百事可乐公司买断今后5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冠名权,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甲A联赛将冠名为百事可乐全国足球甲A联赛,同时,合同规定,禁止其他饮料企业进入甲A联赛俱乐部和球队,一举独占了中国最大体育运动市场的宣传权。百事可乐还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中国体育,扩大在体育爱好者中的影响。另外,百事可乐的广告也全部以时尚、新潮、青年或运动人士为诉求重点。
    2.集中开拓北京和南方主要大中城市。现在百事可乐产品已在国内12家合资的灌瓶厂制造,包括北京、深圳、广州、福州、上海、南昌、桂林、成都、重庆及长春等地,除了北京和长春外,全是南方城市,其中上海、福州、成都、重庆被认为是百事可乐最重要的领地。
    3.并购国内饮料企业。1993年,百事可乐在广州成立百事亚洲饮料有限公司,设立了两家浓缩液生产厂:一家负责生产百事饮品,而另一家则负责生产当地品牌。1994年,百事可乐又同天府可乐和北冰洋饮料公司达成协议,成立了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和北京百事北冰洋饮料有限公司。
    4.多样化经营。百事公司旗下的饮料和餐饮业务均已在中国展开。目前,百事可乐饮料在国内的产品包括百事可乐、七喜、美年达及激浪、北冰洋等,百事可乐餐饮在中国主要是肯德基炸鸡和必胜客比萨饼。
    自1993年百事可乐与中国国家轻工总会签订共同合作发展备忘录至今,公司已在国内相同项目上进行了7亿美元的投资,拥有12家合资灌瓶厂及3家浓缩液生产厂。百事可乐国际集团还计划于未来5年在中国设立9家新厂,联同本地的合伙人,公司将会转移先进科技及器材,同时引入现代的管理及市场系统。
    百事公司积极扩展的成绩十分显著,仅1994年,该公司在中国的销量就增加了50%。但是,在中国可乐市场,可口可乐仍然处于绝对优势。1998年的中国碳酸饮料市场上,前5名中有4名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1999年2月1日—28日,可口可乐公司在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的中国民生银行大厦上,挂起了四幅总面积近9000平方米的可口可乐巨型广告,公然在百事可乐的家门口向百事可乐挑战,可见其气势之盛。
    1999年2月2日,推出非常可乐的娃哈哈集团通过《中国经营报》,对全国的消费者进行了“为非常可乐打分”的问卷调查。北京市统计局计算中心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统计,结果在参加调查的消费者中,63%的人在购买可乐时首选品牌是可口可乐,34%的人首选非常可乐,而百事可乐仅为3%。据分析,中国人有两种心态:崇尚外国生活和对国货潜藏在心的爱护。可口可乐以纯正的美国口味成为“可乐”的同义词,得到了前一种心态的一致喜爱;而非常可乐则争取了后一部分人;百事可乐面向年轻人的定位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所以位居末席。连初出茅庐的非常可乐都竞争不过,看来百事可乐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以百事可乐勇于向强手挑战的精神、杰出的经营销售经验,以及人才云集优势,百事可乐公司绝不会甘居人后,好戏还在后头。
    点评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之间的双雄战早已打得不可开交,百事可乐在其中令人称道的是它勇于挑战的勇气和它的市场竞争手段。最终,百事可乐取得了一席之地。
    当我们的眼光投向世界,尤其是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时候,我们深切地感到:中国的企业与它们相比是何等的渺小。但是,竞争是不可回避的,中国企业必须学习百事可乐的精神,勇于面对世界级强手。实际上,并不是一点机会没有。与新兴的小企业相比,规模巨大、历史悠久的企业也存在致命的弱点,百事可乐就抓住可口可乐管理机构调整和人事纠葛带来的良机,向可口可乐发起有力的冲击,并取得了赫赫战果。
    当然,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百事可乐如何向强手挑战。百事可乐在美国挑战可口可乐的主要方式,是其卓然超群的市场定位和对销售渠道的控制。在可口可乐一统天下的年代,针对青少年对碳酸饮料的强大需求及未来的购买潜力,百事可乐将自身定位于“创新、年轻并富有活力”,这对于6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极具号召力,并且控制了销售渠道中的包装公司,因此能够异军突起。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鏖战可乐市场的时候,七喜将自己定位为非可乐,也迅速打开了销路。
    在国际市场上,百事可乐的竞争策略也很独特,它看准时机,占领了可口可乐的“真空地带”,不仅避免了后入劣势和两败俱伤的局面,还在大片地区形成了垄断。百事可乐对麦当劳等快餐公司的挑战主要是有针对性地“提供质优、价低的产品,高效、多样的服务,并不断创新”。都是眼光独到、精准,策略切中要害,深合顾客心理和需求,因此能够行之有效。
    最近,非常可乐、汾湟可乐、中华可乐纷纷出台,掀起中国的可乐大战。在向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强手挑战中,应当学习当年百事可乐的精神,特别是要学习百事可乐的竞争手段,找准定位,做好市场营销。
    但是,这三种可乐除了强调自己是国货外,似乎没有其他创意。以汾湟可乐为例,现在电视上播得比较多的是汾湟可乐的两则广告——《打抱不平篇》和《龙舟篇》。前者的内容是:手中的汾湟可乐被抢走后,小男孩无可奈何,这时成龙见义勇为,抢回可乐,小男孩对成龙的功夫佩服得五体投地,又将手中的汾湟可乐抛出,要求再来一次。后者的内容是:大家扛起龙骨下水,人们挥汗如雨,这时一罐汾湟可乐出现了,成龙打开它,仰头痛饮,然后来了一句话,“汾湟可乐,大家齐欢乐”。专家评论说,前一则广告似乎是在为成龙的功夫而非汾湟可乐做广告,将可乐换成玩具一点不影响其完整性;后一则也无非是这样一种诉求:汾湟可乐能解渴,特别是大汗淋漓时,与其他可乐并没有两样。这两则广告的问题都在于:定位不准、不深,没有特色。
    其实,这正是汾湟可乐对自己产品定位把握不定的表现,其他两种可乐也是一样。在洋可乐横行的时代,宣扬“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当然能够赢得部分顾客,因而非常可乐首先以此为诉求,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消费者关心的不仅仅是国货,而是它们与洋可乐比,有什么新颖独特的地方,能否接受并喜欢,显然,这就不单是“国货”二字能达到的。如果非常可乐营销得法,能够充分利用“娃哈哈”对儿童的影响,培养未来“娃哈哈的一代”也并非无稽之谈。现在,在台湾,占软饮料市场60%以上市场份额的不是可口可乐,也不是百事可乐,而是一家当地饮料企业,它的诀窍就是独特的市场定位和对销售渠道的牢牢控制。
    这正是我们需要向百事可乐学习的。

    二、如何评价可口可乐的open happiness 广告系列

    百事可乐借助奥巴马的“变革”,以“Refresh Everything”品牌重塑,挑起“两乐战”,可口可乐则回敬以“Open Happiness”。

    如此相同而近距离的竞争,在“两乐”竞争历史上尚属首次。

    “两乐战”再度点燃。

    2月1日,当美国最大的体育赛事“Super Bowl(超级碗)”拉开帷幕时,观众除了欣赏到精彩的赛事外,还看到了一出同样精彩的“两乐”广告战:尽管百事可乐与NBC签订了上半场排他性广告协议,阻击了可口可乐的广告出现,但重返赛场的可口可乐,仍然购买了三个广告时段,以“Open Happiness”(打开幸福)来应对百事可乐的“Refresh Everything”(刷新一切),开始短兵相接的广告竞争。

    至此,这两个宿敌以近乎相同的“乐观”、“快乐”的品牌信息,开始了大规模的品牌推广活动。

    对此,美国饮料行业权威刊物Beverage Digest(《饮料文摘》)出品人John Sicher如此评析: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近乎同时推出大型推广活动,进行营销闪电战,这是10多年来,我所见到的“两乐”之间最大最直接的竞争。

    与以往任何一次“两乐战”一样,这次百事可乐依然以“挑战者”的身份打响“战争”,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可口可乐不再等待,而是选择了快速应战。

    回首“两乐战”历史,“追赶者”百事可乐在营销上经常推出新招,挑起战火,往往是选择一些“特殊”的时间点。比如说百事可乐趁1929年经济危机,将价格降低一半,大打价格战;而在1972年经济危机时,又在美国发动了一次别出心裁的“试饮”活动,与可口可乐的产品进行比较,结果百事可乐占了优势,这一比较场面和结果,被百事可乐在电视上反复播放,导致百事可乐声誉猛增,销量直线上升。1960年,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销量比还是2.5:1,1977年后,百事可乐在美国国内的销售量开始超过可口可乐,大有要平分天下的态势。

    历史再次重演。百事可乐又一次选择了时下经济衰退的敏感时期,挑起了“战火”。

    百事可乐,酝酿攻势

    “如果我们不迅速改变,有可能成为一个历史的脚印。”

    百事可乐2008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第三财季销售盈利倒退9%。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百事可乐不得已宣布全球裁员3300人,关闭6家工厂。这次裁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百事可乐在北美市场销售不利。根据Reveredata研究机构的数据,2007年百事可乐60%的业绩来自北美市场,而可口可乐只有30%的销量来自该市场。

    这种情况下,扭转北美市场销售颓势,对百事可乐来讲,就比可口可乐要来得迫切。体现在营销传播上的任务,就是让品牌焕发出新活力,进而加强百事可乐在消费者中的品牌影响力。

    百事可乐全球首席执行官Indra Nooyi于是宣布,在未来三年里,要投入12亿美元,来振兴碳酸饮料的销售。从2008年10月下旬起,百事可乐将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多年的蓝红商标,更新成一系列的“微笑”,中央白色带弧形,也会因不同产品而有不同的角度。

    百事可乐北美区营销官Dave Burwick在讨论更改包装瓶会议上说:“如果我们不迅速改变,有可能成为一个历史的脚印。”

    然而,这只是百事可乐品牌重塑一系列动作的开始。

    2008年11月17日,百事可乐正式决定结束与广告代理商BBDO长达50年的合作关系,将北美地区的传播业务转交给广告代理商TBWA,计划用1.62亿美元来重新塑造百事可乐的传播策略。分手事件,亦表明了百事可乐告别过去、变革未来的力度。毕竟,BBDO这个半个世纪以来的合作伙伴,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同百事可乐一起并肩战斗,通过像“The Next Generation’s Choice (下一代的选择)”这样成功的传播活动,为百事树立起了“年轻一代”的品牌定位,迅速改变在“可乐战”中的不利地位。

    在组织结构方面,百事可乐也提升了营销部门的重要性,加强营销方面的力量。2008年12月,百事可乐任命Jill Beraud为全球首席营销官,负责百事可乐旗下各品牌全球营销策略。这是一个新设立的职位,直接向全球首席执行官Indra Nooyi汇报。

    种种迹象表明百事可乐正在酝酿发起一场攻势。

    可口可乐,暗中备战

    早在6个月前,可口可乐就已同广告代理商W+K策划了全新的品牌推广活动。

    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衰退,以及消费者开始出现偏好非碳酸饮料的趋势,在北美市场上,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一样,亦面临困难局面,需要全力对抗市场的不景气。

    2008年1~9月,美国碳酸饮料销量下降4.8%,10月,当百事可乐北美饮料市场告急之时,可口可乐财报也显示北美市场饮料销售在大幅下滑,销售同比下降4.4%。

    但作为市场的领导者,可口可乐一直维持着稳健的发展步伐。在百事积极动作的同时,可口可乐也在思索如何阻止饮料销量进一步下滑,而经过百年经验证明过的营销手笔,就必不可少。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早在6个月前,可口可乐就已经开始同广告代理商W+K一起策划全新的品牌推广活动,而且是由公司新任全球首席执行官 Muhtar Kent和全球营销总监Joe Tripodi直接负责此事。

    Refresh Everything,突袭“北美”

    抛开了传统的产品广告比拼,百事可乐借势奥巴马,希望以此引领可乐“变革”。

    历史上的“两乐战”几乎全部在北美大本营上演,此次也不例外。

    百事在全球换标之后,并没有选择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新标识和新包装的推广活动,却抢先一步在北美市场下手,打响“两乐战”的“第一枪”。

    2008年12月初,“Refresh Everything”(刷新一切)系列品牌推广活动在北美市场启动。新年前一天,百事可乐在纽约时代广场大肆推广新品牌形象,利用新标识中的“O”,来表达不同的含义,比如O代表乐观(Optimsm)、WOW、快乐(Joy)和爱(Love)等,鼓舞人们在经济衰退时,更要保持乐观、快乐的态度。

    百事可乐在品牌策略上的转变至此水落石出:抛弃产品层面的广告传播,转而将重点放在“乐观”上。百事可乐的广告主题大都有关人们的情绪,贩卖的并非饮料。

    一直以来,百事可乐广告都是关于饮料产品的。这次新合作伙伴TBWA策划的“Refresh Everything”系列活动,第一次将重点放在宣扬一种情感和情绪上,因循奥巴马竞选路线,打起了情感牌。

    可以说,百事可乐此次品牌推广活动,完全紧扣美国时下热点,带有浓重的本土色彩。Refresh (刷新)与奥巴马大选获胜秘笈的“变革”主张,有异曲同工之效。“变革”这面大旗,让奥巴马赢得了大量美国民众的支持,最终在美国大选中胜出,而百事可乐也寄望“变革”,来获得消费者的支持。毕竟奥巴马“变革”的号召在美国民众的心中依旧清晰,而新年对人们来讲则意味着新的规划。而且,百事可乐还在活动推广网站refresheverything.com上,开辟留言空间,让消费者可以直接写信给奥巴马。

    百事可乐在品牌传播策略上如此大的转变是有据可依的。这一推广活动是受百事可乐“乐观计划”调研结果的启发。该调研显示:美国新一代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尽管经济衰退,失业困扰和无数的其他忧虑,可被称为“世纪一代”的这群出生于1980~1990年的美国人,对于2009年的前景依旧充满信心。百事可乐首席营销官 Dave Burwick称:“我们新的品牌特征反映的是‘乐观’,上世纪80和90年代人天生对于未来和他们创造未来的能力非常乐观”。几乎95%的美国“世纪一代”对于“变革”之类的词会产生正面的联想,比如说“进步”(78%)、“希望”(77%)和“兴奋”(72%)。

    Open Happiness正面回击

    被刺痛神经的可口可乐,以“打开幸福”的新品牌策略,还击对手的“情感牌”。

    当2008年12月底百事可乐在北美市场大力推出“Refresh Everything ”活动时,领导者可口可乐的神经被大大刺痛了。

    三个星期后,可口可乐迅速出击。首先是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推出酝酿已久的“Open Happiness”(打开幸福)品牌传播活动。这是三年来可口可乐首度更换品牌信息。其首席营销官Joe Tripodi称,历史上,可口可乐总是尽力表达对于世界乐观的态度,“打开幸福”就建立在此传统基础之上。这真是一个针对百事可乐“情感牌”的简单而直接的宣言。

    除此之外,可口可乐准备把北美市场外包装上的“Classic”字样拿掉,藉此争取更多年轻消费者。可口可乐公司于1985年推出的甜度较高的新配方可乐,命名为新可乐(New Coke),上市后不受消费者青睐,迫使该公司恢复传统口味,同时在品牌商标下方加注“Classic”字样,以示区别。

    面对百事可乐专门针对北美市场的传播攻略,可口可乐则予以直接反击,火力十足。1月21日,可口可乐“打开幸福”广告首度在ABC电视台美国偶像节目中播出,还购买了格莱美颁奖典礼的广告时段,以及一些重要平面媒体的显著广告位。

    而与百事可乐的最直接交锋,是在2月1日举行“Super Bowl”广告竞争上。可口可乐购得了三个广告时段,其中有两个是专门是用来宣传推广新的“Open Happiness”品牌活动。

    可口可乐如此迅速的反应,不惜与百事直接正面冲突,是有因可循的,因为他们面临的是从未有过的局面:在“两乐”竞争史上,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所传递的品牌信息,第一次如此地相似,都是宣扬“快乐”和“乐观”的信息,似乎两个死对头都认识到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提升消费者“乐观”态度的迫切性,均有意令低迷经济中消费者的情绪“亮丽”起来。

    事实上,这一对竞争激烈的老冤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尽力保持不同的品牌识别信息。当然,两个品牌宣扬鼓舞性信息已经很多年了,比如说“Have a Coke and a smile”,“Joy of Pepsi”,但通常它们不会同时拥有相同的品牌口号。

    如此相似的品牌信息必然导致竞争升级,因为“两乐”都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品牌信息区别于对手,在消费者心中确立起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

    可口可乐首席营销官Joe Tripodi在接受亚特兰大宪法报(The Atlanta Journal Constitution)采访时说,我们的品牌不可能去解决世界和平或是修复经济,我们想要表达的是,人们在充满压力和困难的日子里,可以享受一小会儿的快乐。

    百事可乐品牌副总 Frank Cooper 则称,我们不是说喝一杯可乐就会感到快乐,百事是人与变革的文化催化剂。

    Super Bowl上演“白热战”

    百事可乐用文化来提醒我们“曾经的过去和现在的联系”,可口可乐则传递出“注重未来,我们将要去何方”的概念。

    当然,“两乐”对于“快乐”和“乐观”的不同诠释,仅靠言语是远远不够的。

    Super Bowl历来是大公司的必争的体育营销之地,也是百事公司的营销重点,投放历史长达10年。而可口可乐曾一度中止赞助Super Bowl,2007年才回归。

    由于“两乐”提前打响的战争,2009年的Super Bowl有了一些不同。首先,百事可乐一改习惯做法,与NBC公司签订了Super Bowl上半场排他性广告协议。这在百事可乐的Super Bowl广告投放上尚属首次,百事可乐因此成功地阻止了可口可乐广告出现在比赛的上半时段。

    其次,“两乐”选择了不一样的品牌投放策略。百事可乐总共在Super Bowl上投放了四支广告,其中只有一个是主品牌的。而可口可乐投放的三支广告中,两个是关于主品牌“Open Happiness”活动的。

    此外,“两乐”都试图通过动画与高科技在广告中的应用,更加贴近年轻的消费者。可口可乐“Open Happiness”两个广告都运用了动画,而百事可乐更是花重金将3D技术运用于Sobelife水的广告制作之中。而且,“两乐”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在电视和网络上进行同步传播。

    不过,最核心差异是,在品牌内涵上,“两乐”希望给消费者传递出不一样的感受。可口可乐传递出“注重未来,我们将要去何方”的概念。可口可乐“Open Happiness”活动广告“Avitar” 广告拍得很有趣: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却看到了每个人的“第二人生”,游戏中的怪兽、超人、魔兽,在现实中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抢喝了可口可乐的那只超级大魔怪,最后变成了美女。这个广告做的非常网络化,放在几年前,可能很少有人能看懂。现在,这样的语言居然成为可口可乐的Super Bowl广告,这里面至少蕴含着这样的革命性信息——虚拟世界和大众世界的墙壁已经倒塌,虚拟的大众消费时代正在形成。

    百事可乐则提醒我们曾经的过去和现在的联系,一种文化上的纽带。这一点通过“Refresh Anthem”广告成功地表现出来。广告片中的歌曲是摇滚乐时代最有影响的歌手鲍勃.迪伦和William演唱的“永远年轻”(Forever Young)。利用明星效应一直是百事的传统。怀旧对比的场景,分画面不断涌现的是,从打火机到手机,从越战到伊拉克战争的岁月,不像许多60秒广告,这个广告传达给消费者的是一个乐观以及持续50年的美国文化。

    回顾历史,上个世纪60年代百事可乐不断通过一些以“年轻”为名的品牌推广活动,比如说“Pepsi 一代,新一代的选择”,挖走了不少可口可乐的消费者;如今彼时的年轻人已经进入花甲之年,此次百事可乐通过广告,将上个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与时下年轻人都联系起来了,让这些消费者感觉,不论岁月变迁,百事可乐始终是属于他们的品牌。

    从广告效果来看,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这场较量,可说是不分胜负、平分秋色。根据电视广告的收视率和网络上产生的口碑效应调查,两个品牌均位于Super Bowl广告主的前列。
    Super Bowl虽然结束了,“两乐”关于“快乐”的战争依旧在继续,未来他们还会有哪些动作,我们拭目以待。最后,谁将最快乐最开心呢?希望是消费者吧。

    三、首席战略官的设立益处

    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将高管团队的质量作为竞争优势,它们需要以创新思维来考虑该团队的设计与建设。这当然不是要刻意去增添某个功能还不确定的时髦职位。但CSO并不是这样一种名不副实的职位。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企业设立首席战略官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效益,这些优势证明了重组领导团队的必要性。
    从短期来看,首席战略官是先行者,能够对重要问题给出及时的解决方案。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CSO布莱恩·施瑞博尔(Brian Schreiber)告诉我们,当他受命担任这一职位时,他希望成为“人们每次发现新的[战略]机会时第一个致电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迅速调集适当人选以作出决策—如召集高管团队或特定领域(如资金与风险管理)的专家。另外,他还能确保每一个决策都具有充分的战略和财务理由来支撑;而这二者并不总是兼容的。
    但是,施瑞博尔和其他CSO并不只是其他经理人在遇到战略困境时的“消防员”。他们还要积极地处理那些业务过于繁忙的部门负责人没有时间处理的战略问题。
    从中期来看,CSO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世界级的战略制定与执行能力。事实上,很多首席战略官特别设立了专门部门,聘请拥有战略相关高水平技能和竞争能力(如在业务开发、竞争分析与并购等方面)的人才,以加强企业的组织竞争力。另外,CSO还要确保上述能力能够被各部门经理执行并贯彻到企业上下。
    实际上,当专业化学品制造商富乐公司(H.B.Fuller)宣布设立第一个CSO时,它强调这一举措可以“强化和协调战略计划、业务开发、流程优化与信息技术等关键职能部门。”而当Marjorie Dorr被任命为美国保健商WellPoint公司首席战略官时,该公司CEO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Dorr将“与所有业务部门开展纵向和横向的合作,[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和可度量的目标。”
    从长期来看, 首席战略官这一职位的设立可以看作是有效的接班人计划安排机制。在吉百利史威士(Cadbury Schweppes)公司,托德·斯提泽尔(Todd Stitzer)在1997年至2003年期间先后担任了Dr. Pepper/Seven-Up公司CEO、吉百利史威士CSO、副总裁和CEO。百事可乐公司(PepsiCo)CEO英德拉·努伊(Indra Nooyi) 曾在ABB公司与摩托罗拉公司担任企业战略部门负责人,她于1994年被任命为百事公司战略与发展高级副总裁,随后在2001年被任命为公司总裁兼CFO并于2006年升任CEO。正如高管猎头Heidrick & Struggles公司执行合伙人克瑞斯南·瓦加格帕兰(Krishnan Rajagopalan)向我们指出的那样:“那些担任首席战略官的人希望自己早晚能够掌握企业的最高权力。”

    关于commercial的问题,通过《如何评价可口可乐的open happiness 广告系列》、《首席战略官的设立益处》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commercial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爱资源吧版权声明:以上文中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commercial
    U盘重装Windows 7x64 系统教程 补发一个windows10专业版激活码时效有限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