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系统综合问题淮南土地沉陷调查:采煤持续至今,多个村庄成湖

淮南土地沉陷调查:采煤持续至今,多个村庄成湖

时间2023-01-18 02:58:47发布分享专员分类系统综合问题浏览161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大白菜官网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淮南土地沉陷调查:采煤持续至今,多个村庄成湖和安徽淮南:煤城“嬗变”转型升级谋跨越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淮南土地沉陷调查:采煤持续至今,多个村庄成湖
  • 安徽淮南:煤城“嬗变”转型升级谋跨越
  • 请为我的手抄报提供资料吧!
  • 山西:采煤沉陷区变身生态风景
  • 一、淮南土地沉陷调查:采煤持续至今,多个村庄成湖

    今年,八里村的水已经没过了房子窗台。一生与土地为伴的村民学会了划船。新京报记者 王翀鹏程 摄

    从今年开始,种了三十多年地的农民李桂芬(化名)成了一名“渔民”。

    李桂芬家位于安徽淮南凤台县顾桥镇的八里村,八九年前因为采煤开始沉陷。去年,八里村陷得更深了,地下水涌上来,把这个小村围城了孤岛。

    如今,八里村还在岸上的房子只剩下两三栋,李桂芬的房子、稻田早不知道被淹到哪里去了。她在那两三栋废屋中租了一间,每隔几天回来一次,在水边支上几个小网划船捕鱼。

    八里村并非淮南市唯一的沉陷区。在这个总面积5500余平方公里的“能源之都”,随着煤炭大量开采,地下已出现大面积采空区。“淮南的特点是多煤层开采,一层一层,转着圈采。采完一层,地面就下陷一点。”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下称“淮南沉治办”)搬迁安置科王德奖说,加上当地地下水水位高,“只要下沉0.8—1米左右,水就上来了;再下沉一米,就都是水了。”

    据淮南沉治办介绍,淮南的沉陷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整个淮南地区因采煤形成的沉陷区面积达298.6平方公里,且逐年扩大。淮南市政府制定的《淮南市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2009—2020年)》中提到,“预计到目前所有矿区开采结束,淮南市将有27%以上的土地成为塌陷区。”

    为了修复沉陷区,淮南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淮南沉陷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当地累计投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资金119.6亿元。

    但沉陷的地面没能拖住煤炭开采的脚步。在丁集镇郭徐村等地,深入地下的采煤机仍在轰轰作响,沉陷仍将继续。

    采煤后,地塌了

    去年麦子成熟时,凤台县丁集镇郭徐村的地塌了。

    第一块塌陷是村民傅凌(化名)发现的。2017年5月,他在自家地里晒草,草一翻开,一条狭长的裂缝露出来,一二百米长。原来平整的农田分成了两层,高低错落,相差近十厘米。傅凌扔下锄头,跑着去找村干部,“不好啦,咱们村的地也塌啦!”

    那是世代以土地为生的郭徐村人最后一次种植水稻。此后,田地变得坑洼不平,蓄不上水,有人改种了旱稻。但村里大部分土地荒掉了,满是野草。

    “先是土地、村道,再到院子、房子,接着水就上来了。”地面沉陷的过程,郭徐村村民非常熟悉。此前十年,他们看着隔壁顾桥镇的多个村庄先后被拖到地下,一点点消失在水中。“顾桥镇已经淹了四个村子了。”村民傅国(化名)说。

    郭徐村里几处土房子的墙壁上早就出现了裂缝,细密的裂痕像爬山虎的藤蔓,从天花板和墙壁的连接处蜿蜒向下。今年,裂缝撕开了口子,墙上留下了水泥修补后的伤疤。

    由于土地塌陷,顾桥镇的房子一边塌陷一边开裂。新京报记者 王翀鹏程 摄

    在郭徐村村民看来,地塌了、房裂了、直到最后村子被淹了都是因为采煤。傅国跺跺脚下的土地,“这下面都是煤”。

    附近的几个村子里,顾桥镇的张童村是最早沉陷的,从2009年就开始往下塌。张童村曾经的村民小组长王咏(化名)说,顾桥煤矿就建在张童村的土地上。

    公开资料显示,顾桥煤矿隶属于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淮南矿业集团”),是一座设计年产量500万吨的大矿,却具备年产1000万吨的能力,有“亚洲第一矿”之称。

    淮南矿业集团官网“淮南矿业网”的资料显示,2003年11月1日,顾桥煤矿开工建设。王咏说,当时村里很少有人知道,但总有一些“工具”被拖进村里,建煤矿的消息这才传遍张童村。据《中国煤炭报》报道,2007年,顾桥煤矿正式投产。

    王咏记得,张童村下陷是从顾桥煤矿投产一年后开始的,约在2008年前后。在张童村村民张诚(化名)的记忆里,下陷的速度肉眼可见,“昨天还看不见水,今天水已经进屋了。”但那时,村里人还不知道下陷是因为采煤。

    “直到村里发了通知,说是因为采煤地塌陷了,通知我们准备搬迁,大家才知道原因。”王咏说。

    之后,沉陷以张童村为圆心向外蔓延。周围的黄湾村、童郢村、北樊庙村和八里村先后加入进来,共同组成了凤台县最大的采煤塌陷区之一。现在,四个村子的土地不见了,成了一片一万多亩的湖泊。

    顾桥镇的采煤沉陷区成了一片一万多亩的湖泊。过去,这里是四个村子的土地。新京报记者 王翀鹏程 摄

    淮南沉治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凤台县是淮南沉陷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截至2018年9月,凤台县塌陷土地涉及8个乡镇、189个自然村,占全市塌陷总面积的32%。

    与此相对,凤台县拥有顾桥矿、顾北矿等7处国家级大型矿井,探明煤炭储量120亿吨,占全市探明储量的78%以上。

    经济与环境之困

    淮南煤矿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公开资料显示,1949年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1950年9月,安徽省建立县级市淮南;1952年6月,淮南市改为省辖。

    “淮南市建市比较晚,是先有煤矿再有城市,可以说是‘倚煤而生’。”淮南沉治办主任王均昌说。

    据《淮南文史资料选辑》等记载,1949年后,淮南煤矿改造老矿井,煤炭产量大幅增加,谢家集一矿、李嘴孜矿、毕家岗矿等多个煤矿先后建立。1960年,淮南煤炭最高年产量达到1614万吨,名列全国“五大煤都”之一。

    除了为国家提供能源,煤炭也是淮南重要的支柱产业,几十年来一直如此。《淮南市2017年1—11月份的财政运行情况分析》显示,去年11个月内,全市税收收入完成121.6亿元,其中煤炭行业税收41.3亿元,在六大主体行业中税收最高。

    “煤炭对淮南经济起到了很大作用。煤矿垮了,淮南的GDP也就掉下来了。”曾专门研究淮南采煤沉陷区的汕头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鹏说,淮南大矿的效益好、工资高,“工人们需要这份工作,如果矿井全部关停,工人也将面临失业。”

    不过,淮南矿井持续出煤的同时,环境保护的步伐并未跟上。张代海说,“为了支持国家能源建设,淮南市的百姓付出了很多,耕地没有了,家园没有了。”

    据王钧昌介绍,淮南最早的采煤塌陷区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此后一直蔓延。《淮南市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2009—2020年)》显示,2008年,淮南市因采煤塌陷的面积为139.82平方千米,根据近几年的塌陷速度估算,到2020年,塌陷面积将达到369.08平方千米,是2008年的2.6倍。这份规划称,“至18个矿开采结束,全市塌陷区面积将达到700.78平方千米,全市将有27%以上的土地成为塌陷区。”

    预计目前所有矿区开采结束,淮南市将有27%以上的土地成为塌陷区(粉色部分)。新京报记者 王翀鹏程 摄

    在淮南沉治办生态修复科的张代海看来,土地一旦塌陷,便难以实现复垦。“有的地方一下子塌陷一大片,深度十几米,我们去哪儿找资源复垦?”

    短时间内土地无法复原的前提下,村民们想到了停止采煤,或许那样遏制塌陷才有希望。“前几年煤炭价格下跌,煤采的少,这边的土地一两年几乎没有下陷。后来煤矿价格上涨了,塌陷马上又开始了。”傅国说。

    自2012年起,淮南市先后关停了18处煤矿。据《安徽日报》报道,截至2014年底,淮南市所有私人煤矿、小型煤矿已全部关停。但淮南沉治办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市仍有淮南矿业集团和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14处大型矿井。淮南沉治办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其中大部分隶属于淮南矿业集团。

    依照原国土资源部2005年9月颁布的《关于规范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权限有关问题的通知》,煤(煤井田储量一亿吨(含)以上)储量规模为大型(含)以上的,由国土资源部颁发采矿许可证,其余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采矿许可证。

    “淮南这些大型煤矿的采矿证是国土资源部批的,人家开矿也是有依据的,也是花钱买的资源。”一位不愿具名的当地官员称,企业拿着采矿证到当地就可以进行开采。“管理权不在市政府手里,但造成的后果却要淮南市的老百姓和政府承担。”

    凤台县的一名官员也说当地干预不了矿区开采。“矿业集团是省属企业,领导和市委市政府级别差不多。挺无奈的。”

    搬迁难题

    土地沉陷后,如何搬迁、安置数以万计的沉陷区居民迫在眉睫。

    2010年,安徽省最大的采煤沉陷区集中安置项目——淮南市凤台县凤凰湖安置区开工建设,主要用以安置岳张集镇、桂集镇等采煤沉陷区的部分居民。这片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的安置区,坐落于凤台县城北侧,将成为6个乡镇8万居民的新家。

    依据相关规定,居民搬迁新址、征地报批等项目资金应由造成沉陷的煤矿企业负担。为此,2010年,淮南矿业集团在凤凰湖镇一次性征用了1800亩土地。随后,凤台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建设指挥部,全力建造沉陷区群众安置房。

    依据2009年《淮南市采煤塌陷区农村集体土地居民搬迁安置补偿暂行办法》(下称《补偿办法》),煤矿企业要在搬迁安置中支付综合调解费、新村公共设施补偿费等七项费用。2014年,又增加了新村址征地报批、场地平整等费用。凤台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下称“凤台沉治办”)副主任邱拓良说,自2010年9月开建以来,凤凰湖安置区征地困难、开销巨大,“矿上的资金不够用,政府补贴了很多”。

    凤台沉治办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5月,凤凰湖项目实际总投入44.97亿元。其中,涉矿企业补偿13.34亿元,融资19.31亿元,居民自筹0.13亿元,其余资金均来自省、市、县的投入。即便如此,凤凰湖安置区只建到了第七期,由于征地困难、资金不足,后来的安置方案改为征地成本较低的乡镇内就地安置。

    土地塌陷后,村民们搬到了统一的安置区。新京报记者 王翀鹏程 摄

    近几年沉陷的张童村、童郢村、黄湾村、八里村搬迁到了顾桥镇的统一安置区,变成了张童新村、童郢新村、黄湾新村和八里新村。新村离旧村庄只有十几里路,一栋栋黄棕色的5层小楼整齐划一,每套房子的面积都在120平米左右。

    但村民们不想搬进镇里的新家。他们认为县城的房子会涨价,镇上的房子不值钱,都想住到凤凰湖去。还有许多人舍不得种了多年的土地、住了多年的老屋。旧村完全沉没前,总有人悄悄跑回去,把还能勉强耕作的土地收拾出来,继续种田。

    村民不满的另一个原因是补偿标准较低。依据《补偿办法》,2009年之前,村民可按照房屋面积据实补偿;之后,改为按人口补偿。在2014年的补偿标准中,人均补偿面积从28平方米升到30平方米,单位面积补偿标准从每平米520元提高到820元。

    但村民仍觉得不值。“原来村里的房子是两层小楼,四五百平米,才住了三年多地就沉了。搬到安置区换了两套房,大概240平方米。”八里村的李桂芬说。

    地没了,给了青苗费

    除了安置费,煤矿企业每年还要支付“青苗费”,按照每年每亩地1800元的标准,弥补村民失地的损失。

    与种地收入相比,青苗费的标准不低,即使矿井没了,每年也会按时发放。但邱拓良认为,淮南矿业集团在顾桥镇补偿“青苗费”实际相当于租下了村民的地。他更希望政府能对村民的地进行征收,然后再按相关规定补偿。

    “土地征收后,村民可以一次性拿到一大笔补偿款,还能购买失地养老保险。不征地,就不能购买这个保险。”邱拓良说。

    依据2018年7月修订的《淮南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由农民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政府共同负担。每人只需一次性缴费7000元,女性便可以在55周岁之后、男性在60周岁之后领取养老金,每月285元。

    但邱拓良承认,如果把2009年以来所有因采煤塌陷的土地全部征收并补偿,将会是一笔很大的数目。“(真要那样)矿业企业就要倒闭了。”邱拓良说。

    网上公开的《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年度报告》《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5年,淮南矿业集团煤炭收入从230多亿元降低到160多亿元,连续两年缩减,直到2016年才有所回升。报告还列出了“沉陷治理费”和“青苗及塌陷补偿费”的余额。2016年的报告显示,沉陷治理费年末余额2.95亿元,青苗及塌陷补偿费年末余额5.86亿元。

    直到现在,住进新村的人们仍在怀念在旧村里种地的时光,于是安置区所有裸露的土地都被种上了蔬菜,白菜、辣椒绿油油一片,还有人在楼前的空地上垒起了鸡圈。

    这些祖祖辈辈靠地吃饭的人分不清青苗费与征地补偿的区别,只是关心着青苗费究竟能补到什么时候。“我和儿子赔了青苗费,孙子怎么办呢?”张童村的王咏问。

    企业历史欠账,政府事后兜底

    除了村民的搬迁、安置,另一个问题是土地塌陷后的修复、治理。

    依据国务院1988年颁布的《土地复垦规定》,土地“谁破坏、谁复垦”。也就是说,采煤塌陷区的复垦应由煤矿企业负责。但张代海说,多年来,煤矿企业的复垦工作都是“口号性的、原则性的”,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7年11月2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第59次常务会议上通过了《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办法》,要求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义务,签订“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责任书和保证金承诺书”,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从那时起,煤矿企业的复垦义务才有了强制性手段的保障。张代海说,现在企业要想把保证金拿回去,必须先对环境进行修复。

    2018年10月23日,新京报记者致电淮南矿业集团,想就沉陷区治理规划、未来煤矿开采规划等问题进行采访。截至发稿时,淮南矿业集团未同意接受采访。

    从公开报道来看,淮南矿业集团在治理沉陷区的事情上确实付出过努力。2010年3月,淮南职业科技学院学报刊文《淮南矿业集团采煤沉陷治理工程现状分析》,称2000年—2009年,“淮南矿业集团对沉陷范围内受损的水系、铁路、公路和水里设施进行维修和重建,工程投入4.2亿元。”

    另据《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报道,2007年3月,淮南矿业集团开始治理淮南东部的大通煤矿沉陷区,已修成湿地公园2.4万平方米。报道还称,淮南矿业集团先后启动了绿色工程一、二期项目,仅一期项目就投资1.2亿元。

    但对于整个淮南来说,淮南矿业集团等企业的努力远远不够。

    据淮南沉治办主任王钧昌介绍,淮南的采煤沉陷区可大致分为东部、西部、淮河以北三大片。东部、西部采煤历史久远,现已达到稳沉或基本稳沉状态,可以修复、治理、再利用。淮河以北地区煤炭仍在开采,尚未稳沉。

    王均昌说,对于东部、西部沉陷区,“大部分治理任务落在政府头上”。因为这两片沉陷区很大程度上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依据国务院2011年颁布的《土地复垦条例》,由于历史原因无法确定土地复垦义务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复垦。

    为了系统指导生态修复工作,2009年,淮南市专门设立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在筹集资金、治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这些尝试不仅涵盖了东部、西部沉陷区,对仍在采煤的淮河以北沉陷区也有涉及。

    2007年4月,为了修复淮河以北沉陷区内一片3.2万亩的湖泊,淮南市政府拉来一家外地企业,打造湖泊生态园。企业和淮南市国土资源局签订了土地复垦协议,获得了国土局提供的复垦补助资金。十一年来,得到修复治理的土地面积已近2000亩,花费超过一亿元。

    2015年,淮南市在东部稳沉区实施总投资2亿美元的世行九大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贷款项目,推进环境修复和水系管理。该项目利用世行贷款1亿美元。

    2017年,淮南市招标引进了一家企业,在北部非稳沉区投资10亿元,尝试漂浮式水面光伏项目。如今项目建设过半,6000亩的水面上,一块块长方形太阳能板连成一片,像一张大网。据淮南网报道,这一发电站拥有超过16万块太阳能板,电量能满足1.5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2017年,淮南市在潘集区的采煤沉陷区建设漂浮式水面光伏电站。新京报记者 王翀鹏程 摄

    “目前仍不敢下结论,如果仅仅从‘变废为宝’‘再利用’的角度看,肯定是利大于弊。但是从生态来说,没人敢说光伏板对水生态一定没有影响。”张代海说。

    据王均昌介绍,2009年至今,淮南市累计投入生态修复资金26.4亿元,修复沉陷区26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每修复一平方公里沉陷区平均需要一亿元。

    “但淮河以北的沉陷区,绝大部分现在还不能修复。”张代海说,那些地方要等到地下不再采煤、地面不再下陷后才能大面积修复,“大概要等到三四十年之后”。

    王咏生于斯长于斯的张童村,就属于淮北片区。如今每年清明,村民们还要回老村上坟。面对一片汪洋,他们早已找不到家的位置,只能把香烛供品摆在岸上,朝着村子的方向祭拜。

    王咏也回去过一次。他背着手在岸边站了一会儿,叹口气,转头走开了。

    一、安徽淮南:煤城“嬗变”转型升级谋跨越

    黑色的煤炭经过气化、变换等工序变身成白色的粒子,广泛应用于 汽车 、家电等领域,淮南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攻克了“淮南煤”作为化工原料煤的技术瓶颈,让煤炭深度加工与清洁利用成为现实。

    近年来,在充分发挥自身能源、区位优势的同时,安徽省淮南市守正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产业,突出以煤化工、大数据、新能源等为主的新型产业。如今,“黑白”分明的淮南,正在走上一条色彩缤纷的转型发展之路。

    煤炭深加工:从黑煤到白色颗粒的蜕变

    金秋时节,走进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建设和各项生产正在快马加鞭,崭新的装置,高耸的塔罐,川流的车辆,匆忙的人流和着机组运行的轰鸣声,一派繁忙的景象。8月8日,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首批下线的180吨聚乙烯、聚丙烯颗粒通过包装机,自动计量封袋,满载6辆卡车,发往华东下游市场。

    作为中国石化重点建设项目,安徽省重点工程、淮南市“一号工程”,中安联合煤化工从立项到建成历时十年,它的建成投产让淮南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能源转型发展成为现实。

    “目前,安徽省内尚没有大型聚烯烃企业。中安联合的建成投产,填补了省内市场空白,实现了安徽煤由燃料向原料的‘关键一跃’,更是安徽省推动煤炭深度加工与清洁利用的‘关键一招’。”中安联合副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施华彪说。

    从黑色的煤炭,到白色的颗粒,淮河岸边的“煤制聚丙烯”“煤制聚乙烯”成功诞生,被广泛运用于家电、 汽车 、电线电缆等众多领域,标志着淮南新型煤化工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对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促进安徽省和淮南市的经济转型发展,均作出积极的贡献。

    光伏发电:从沉陷区到绿色能源基地

    在三峡新能源安徽淮南150兆瓦水面漂浮光伏项目内,湖面波光粼粼,一列列光伏板在阳光下整齐列队。利用淮南市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中国三峡集团总投资近10亿元,项目总装机容量约150兆瓦,年发电量约1.5亿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支撑国家17.64亿元的GDP;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530公顷、年节约标准煤约5.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9.95万吨,减少森林砍伐约5.4万立方米,照亮城乡家庭约9.4万户。

    三峡集团还通过项目建设、日常维护和组件清洗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利用当地农村闲置劳动力,目前为20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其中贫困户60多人,月增加经济收入2000元;通过水面租赁,实现5000(其中贫困人口518人)农民人均年增收300元,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收入36万元。

    这座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式电站助力地方政府把采煤沉陷区由“包袱”变成“财富”,把产业布局由“地下”转到“地上”,把发展方式由“黑色”变成“绿色”,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转型。

    智慧之城:从坐拥资源到大数据产业

    在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园内,两栋白色建筑位于园区核心区,这就是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机房楼,在这里,规划建设了具有2万个机架能力的数据平台,2016年3月,项目一期6600个机柜安装完成。一期工程已具有6600个机架托管能力,可承载7万台服务器。

    “目前这里已经成为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在华东区重要的数据服务区。平时我们在安徽区域刷微信、逛淘宝,大部分数据都是这里发出的。”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核心网管理王杰说。

    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已装机950个机架,服务超2100家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互联网公司,上云客户达600家。

    淮南市坐拥丰富的资源,但在经济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变革的环境下,产业结构单一、煤电独大却成为了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面对困境,淮南市利用自身煤电及水源丰富等优势, 探索 出一条以大数据为依托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

    2011年,淮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云海战略”,将云计算纳入城市发展战略。2012年,淮南市被列入国家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如今,淮南先后与国家信息中心、贵阳市政府、科大讯飞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大数据项目,已经建成全国最大的大数据展示中心、国内首个钱学森智库分中心、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一期、国产资源卫星大数据中心一期等大数据平台。

    2018年底,安徽省批准在淮南建设省大数据标准创新基地,围绕大数据存储、交易和应用开展技术标准创新,实现标准化与 科技 创新、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推动大数据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来源: 新华网

    关注同花顺 财经 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 财经 资讯

    二、请为我的手抄报提供资料吧!

    1.万家墨面没蒿菜,敢有歌吟动地哀
    2.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9.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10.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5.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1.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关于做好“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专项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浙社规办〔2009〕2号
    编辑:admin 时间:2009-3-5 15:50:00
    各有关单位:
    今年是我国建国60周年。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浙江也不例外。60年来,浙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许多实践经验值得回顾和总结。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决定采用直接委托和公开招标的方式,启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项研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立足浙江、贴近实际、服务大局,以浙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动实践为主题,紧紧围绕对浙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问题和典型事件展开研究,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规律,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2.具体要求:“新中国60周年”专项研究,要紧紧围绕建国60年来浙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展开。要求“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某一个具体问题或事件切入,进行分析研究,着重在该问题或事件对浙江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上。选题要具体,论述要有理有据,特别要选取那些对浙江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和事件。比如“浙江农业合作社与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历史变革和比较分析”、“‘枫桥经验’与浙江基层社会治理”、“新安江水库、杭州湾跨海大桥与浙江的公共(基础设施)事业发展”、“商品流通组织、交易方式60年变迁看市场大省崛起”等等。总之,选题要有代表性,既能充分体现建国60年来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又要具有理论意义,要从中发掘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某些规律。特别要注意在评价浙江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问题上要符合中央精神。
    3.“新中国60周年” 专项研究课题为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每项经费3万元。最终成果形式为论文,字数在15000-25000左右。质量好的最终研究成果将编辑成论文集公开出版发行,同时向国家级报刊推荐发表。所有课题必须在8月底前完成。
    4. 本项专题研究目的性强,成果去向明确。时间紧,任务重,希各单位认真组织。也请有研究实力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是具有前期研究成果的课题组和对浙江省发展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实际工作部门研究者踊跃申报。由于该项课题研究的特殊性,承担省社科规划各类课题和国家课题的负责人均可申报。申报请采用《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表》(下称《课题申报表》),申报材料包括:《课题申报表》(一式1份)、《课题设计论证活页》(一式10份)。申报表和活页一律使用A3纸,双面打印,中缝装订。课题申报所需的各种材料.

    2.关于生态环境
    一、自然经济社会简况
    抚顺市位于辽宁东部山区,地处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位置。市内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具有较发达的公路、铁路网。是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消费大市及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规划基期,国内生产总值为257.9亿元, 居全省第五位。完成工业总产值589.7亿元(现价),居全省第4位。
    矿业经济是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加工、煤炭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全市经济发展支柱。规划基期,全市采掘业产值为18.9亿元,占工业生产总值的3.2%。后续加工产值250.8亿元,占工业生产总值的42.5%。
    抚顺的发展史是矿业开发史,矿业开发不仅带动本市经济发展,而且拓宽了本市的工业结构。抚顺工业由煤而兴,因油发展。20世纪50-60年代,煤炭产量一直居全国前列,素有“煤都”之称。目前,抚顺煤矿虽进入中晚期,煤炭工业需要转型,但煤、油页岩、煤层气等可利用资源仍然比较丰富,抚顺矿区仍呈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景。20世纪60年代开始,抚顺石化工业发展壮大,是全国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石油化工工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抚顺的煤、油页岩、黄金、铁、铜等矿产的开发,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石油加工、煤炭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为主体,机械、电子、化工等门类齐全工业体系。
    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抚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工业整体竞争能力,重点发展石化、冶金、机械、建材产业;加快矿区产业转型,推进煤炭工业战略转移,充分开发利用油页岩、煤层气等资源,发展接续产业,重点抓好东露天开发、页岩炼油、页岩电站及煤层气开发等项目,实现传统能源工业向新型能源工业转化。因而,从我市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看,矿业仍将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产业,矿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矿产资源特点及优势
    抚顺市矿产资源丰富,曾经是全国著名的“煤都”。铜、锌、油页岩、泥炭、铌钽等矿产保有储量居全省首位,煤、煤层气、金、银、硫化铁等矿产在全省居重要地位。目前,已发现的矿产52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47.3%,产地500多处,其中,区内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6处,小型矿床80多处。现已开发的矿种24种,其中优势矿产18种。全市已探明矿产总储量60.04亿吨,保有储量 48.11亿吨,占全省保有储量的17.7%。
    抚顺矿产资源的特点是:(1)能源矿产储量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优势突出。油页岩、煤层气储量大,前景可观。(2)铜、锌资源丰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基础地质研究和红透山铜矿十几年生产探矿的经验表明,老矿山外围和深部找矿前景广阔;(3)共伴生矿产多,综合利用潜力大;(4)矿产资源规模小,分布面广。但水泥用灰岩、油页岩、煤、菱镁矿等矿产地相对集中,矿床规模大,埋藏浅,适宜矿业开发。
    优势矿产是油页岩、煤层气、煤、铜、锌、金、铁、菱镁、水泥用灰岩、泥炭等10个矿种。
    油页岩 规划基期保有资源储量38.9 亿吨,居全省首位。
    煤层气 预测资源量66亿立方米,占全省的16.7%。
    煤 规划基期保有资源储量7.5亿吨(其中基础储量5.9亿吨),占全省资源储量11.6%。
    铜 规划基期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22.8万吨。居全省首位。抚顺红透山铜矿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22.16万吨。
    锌 规划基期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38.4万吨,占全省39%。
    金 规划基期,伴生金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10.32吨,为全省首位;岩金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10.59吨,占全省12%。
    铁 矿山规模小,分布分散,除小莱河、傲牛铁矿等9个矿区外,其它矿区保有储量不足100万吨。规划基期,保有资源储量8831万吨。
    泥炭 规划基期,保有资源储量164.5万吨,为全省首位。
    菱镁 规划基期,保有资源储量242万吨。
    水泥用灰岩 规划基期,保有资源储量7091万吨。勘查程度低,但远景储量非常丰富。
    三、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现状
    抚顺市的勘查工作开始于20世纪初,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尤其建国以来,区内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完成了大量的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找矿成果。
    (一)基础地质研究程度
    ⒈区域地质调查:区内已全部完成1:20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先后完成了营盘—南杂木、北三家—英额门、张甸子、郑家堡子、南口前、木奇、大苏河、湾甸子、永陵镇、新宾县、都督村、红庙子等13个图幅4200余平方千米的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2.区域物化探工作:已完成全市域内的1:200000水系沉积物和重砂测量;完成1:50000—1:100000航空磁测;完成1:200000—1:1000000区域重力测量;完成了救兵—三块石地区、北崴子—草市地区、营盘—南杂木、北三家—英额门重点成矿区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
    ⒊科研工作:完成了全区范围内的地质矿产总结,编制了1:200000抚顺地区地质矿产图和1:100000抚顺市矿产资源分布图。进行了抚顺地区浑南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浑北绿岩带中金矿类型及找矿远景评价,南口前地区1:50000成矿预测,完成了辽北—吉南太古宙地质与成矿等大型专题的科研工作。
    通过基础地质研究,为我市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基础资料。
    (二)矿产资源勘查程度
    先后开展了抚顺煤田的勘探和马架子煤田普查工作,其中抚顺煤田控制深度已达1000米以上;对抚顺、清原、新宾县内150多处铁矿床(点)进行普查与勘探,发现了傲牛铁矿、小莱河铁矿、洋湖铁矿、毛公铁矿等具一定规模中小型铁矿;发现并评价了红透山铜矿、清原县下大堡金矿、王家大沟金矿、抚顺县二伙洛金矿、新宾县下营子金矿、抚顺县佟家街菱镁、北四平泥炭矿、草市泥炭矿、大四平石灰石矿等一大批矿产地。截止2000年底,累计探明储量的矿产地500多处,基本查清了市内主要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矿产的分布。
    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强度高、规模大,矿业基础雄厚。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规划基期,探明52种矿产,已开发矿产24种。按累计消耗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比例计算,主要矿产开发利用程度为:煤矿47%,铁矿6%,铜矿59%,锌矿52%,金矿40%,菱镁矿51%。
    ——矿产资源利用水平较高。大中型矿山企业“三率”指标完成较好,抚顺矿务局西露天矿开采回采率95%,老虎台开采回采率70%,红透山铜矿开采回采率94%;1998年我市结合矿山的实际情况,经过专项调查和专家指导,制定了矿山企业“三率”考核指标。从规划基期的完成情况看,开采回采率有所提高。
    ——矿业产量平稳,产值稳中有升。全市共有矿山企业302个,特大型矿山1个,大二型矿山2个,中二型矿山2个,小型矿山297个,小型以下矿山占全市矿山总数的98.3%。实有矿业职工人数3.5万人,97年实有6.9万人,减少3.4万人。矿业总产值为18.9亿元,比97年的16.9亿元多2亿元,增加11%。年产主采矿种矿石量1048万吨,比97年的1021万吨增加了27万吨,其中,煤686.2万吨,铁矿石150.8万吨,铜金属量0.9万吨,锌金属量1.2万吨,金矿石2.1万吨,菱镁矿石量8.3万吨,泥炭矿石量0.35万吨,水泥用灰岩矿石量22.4万吨,油页岩产量为307万吨,煤层气6432万立方米。
    我市矿产品贸易的物流量相对稳定,主要矿产产销平衡。物流方向相对固定,煤炭主要销往鞍钢;铁粉主要销往新钢、本钢;金粉运往阜新排山楼金矿和山东招远黄金公司;铜粉销往天津大通铜业公司、山东东赢铜业公司;轻烧镁销往辽宁省外贸公司或大连五矿公司。
    五、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一)西露天矿采坑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抚顺西露天矿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露天煤矿,在矿山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造成周边企业厂房和居民建筑破坏,目前,地面变形仍在继续加剧,并有逐年增大的趋势。抚顺西露天矿将于2007年闭坑,闭坑后矿坑对城市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将进一步显化和恶化,矿坑充水,边坡将失去人工维护,边坡岩层浸水后强度将弱化,岩土移位、地面变形加剧,给相邻的大型企业、商业区和居民区留下较为严重的隐患。
    (二)采煤剥离物造成周边地区环境污染。抚顺西露天矿九十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三座较大的外排土场,占地面积20.2平方公里,累计排放量为16亿立方米。这些露天堆积的煤矸石在长期的风化、降雨淋滤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并向外排放,造成周围地区空气、土壤、地下水严重污染。同时,煤矸石堆放占地面积很大,造成城市土地的浪费,限制了城市建设的发展空间。
    (三)采煤沉陷区逐年扩大,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下。老虎台矿和龙凤矿长年的井下煤炭开采在我市城区形成了一个面积16.89平方公里的椭圆型沉陷盆地,地面平均沉陷值超过1米,最大沉陷值超过10米。在此范围内,居民住宅、大中型企业遭到巨大破坏,经济损失几十亿元。目前,随着老虎台矿的继续开采,地表破坏将进一步加重,沉陷区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居民住宅和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安全将面临更大威胁。
    (四)矿震频繁直接威胁城市安全。我市矿震自1933年开始发生,矿震频次由70年代每年300——500次增至2001年的7051次;最大震级由2.5级升至3.7级,2002年达到6843次。据专家预计矿震震级将逐步达到3.8—4.2级,威胁将更大。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矿震给井下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二是矿震对地面设施构成破坏和威胁;三是加剧了采煤沉陷和边坡失稳。
    (五)县(区)部分地区矿山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突发性降水引发的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抚顺县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山体滑坡和崩塌主要发生在新宾永陵启运山、抚顺县三块石、清原202国道两侧和新宾东南公路路段,新宾镇郊区为易发区。抚顺县铁矿、菱镁矿资源丰富,由于多年来的过量开采,造成了矿山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有的已不可恢复。清原县金矿、新宾县煤矿开采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根据对全市12家矿山企业抽样调查统计,目前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率为5%。土地复垦率为3.9%。
    六、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及开发利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矿产勘查工作滞后,找矿成果不显著。我市基础地质程度高,但完成时间较早,尚需更新、补充;地勘费投入锐减,使勘查工作停滞不前;勘查结构和勘查布局不合理,重金属,轻非金属矿产勘查,相同矿种各县区的勘查程度相差较大。
    ——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尚未建立,社会资金难以进入勘查领域,外商投资进展不大,商业性投资勘查机制尚未形成。
    ——大宗矿产资源形势严峻,转产任务艰巨。我市煤炭受“保城限采”政策影响,可采储量严重不足,抚顺矿业集团老虎台矿和西露天矿的保有储量分别为8857、1719万吨,可采储量分别为6199、1536万吨,进入中后期开采,急需发展接续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全市金矿资源日渐萎缩,王家大沟金矿和下大堡金矿的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分别仅为3.81吨、0.94吨,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影响我市黄金产量的稳定。
    ——矿山规模结构不合理,生产集中度低。全市中型以上规模矿山仅5家,其余矿山规模小,分布散。
    ——矿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矿山设备简陋,技术陈旧,工艺落后,技术人才缺乏。产品多为原矿石,技术含量低,缺乏精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经济效益低,资源利用率低。
    ——矿政管理需继续加强,矿业权市场急待培育。矿产资源管理粗放,监督管理还没有完全到位,不按设计施工,以探代采、边探边采、无证采矿,乱采滥挖,浪费资源问题仍然存在。矿业权市场处于启动阶段,发育很不完善,完整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恢复治理任务艰巨。抚顺市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调查,“一区一坑三场”(采煤沉陷区、西露天矿坑、西排土场、东排土场、汪良排土场)土地总面积为47.96平方公里,这些废弃的土地及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使我市恢复治理工作面临沉重的压力。
    六、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一) 有利条件
    ——国家实施全球资源战略、开拓资源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市的矿业发展带来机遇。随着国家资源战略的调整,国家对铜、锌等具有战略意义矿种的勘查力度加强,这将为我市优势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红透山铜矿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我国加入WTO后,资源在全球优化配置,我市石油、铝及钢铁加工企业可在国际市场进口所需原料。同时有利于我市大中型矿山企业在境外建立开采、加工基地,扩大矿山企业规模,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国家实施能源结构调整战略、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持续产业的政策为我市煤炭工业转型、石化工业跨越性发展带来机遇。
    在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下,以恢复东露天矿开采为龙头,开发油页岩、煤层气资源,充分利用油页岩、煤矸石进行炼油、发电、烧砖,搞好煤炭深加工和洁净煤项目,进行资源综合利用。
    我市在“十五”计划中,石化与精细化工是抚顺“十五”时期和以后超常发展的主导产业。两大产业将完成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经济效益都将实现翻番升位,位居国内前列。国家对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支持和支持以开采资源为主城市发展持续产业的政策,在政策、资金和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方面为我市建设“北方石化城”带来机遇。
    (二)不利因素
    ——区内大部分地区工作程度较高,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矿山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许多地表矿点进行了预查,找矿进入“攻深找盲”阶段,工作难度较大。
    ——国家投资减少,重点成矿地段的高精度大比例尺物化探工作开展较少,加之探矿设备落后,深部找矿成果不显著。
    ——由于矿产资源全球优化配置,廉价优质矿产品的进口增加,对我市开采、加工成本高的及规模小、技术落后的矿山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冲击。
    七、矿产资源需求预测和可供性分析
    (一)矿产资源需求预测
    根据我市“十五”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矿产资源消耗必然呈现增长态势。我市的产业结构也决定了矿产资源的高消耗性。预测2005年我市煤需求量为900万吨,石油1500万吨,铁矿石400万吨,铜1 万吨,锌1.2万吨,铝10万吨,金矿石3万吨,水泥用灰岩100万吨,菱镁矿石8万吨,油页岩1100万吨,煤层气3亿立方米。其它金属、非金属矿产需求量也表现为持续增长。
    (二)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
    从我市矿产资源现状分析,大宗矿产资源可采储量不足,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不容乐观,贵金属和有色金属可供性趋向严峻。
    针对我市主要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具有潜在优势的矿产资源进行可供性分析:
    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矿产 石油、铝土矿为我市没有的矿产,全部需要外购;金、铅、锌、耐火粘土等4种矿产,如不新增资源,现有保有储量到2010年基本枯竭。
    部分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矿产 铁受规模小开发受到限制等因素影响,只能部分满足需求。
    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矿产 铜、菱镁、油页岩、煤在规划基期能够满足需求。煤受“保城限采”政策影响,可采储量只能维持到2010年左右。
    具有潜在优势的矿产 受技术、交通条件或市场因素等限制,尚没有开发利用或大规模开发利用,有油页岩、煤层气、石灰石、泥炭等。
    到2005年,我市煤炭预测产量为700万吨,自给率77.8%;铁矿石200万吨,自给率50%;铜1万吨,自给率100%;锌1.2万吨,自给率100%;金矿3万吨,自给率100%;水泥用灰岩石100万吨,菱镁矿石8万吨,油页岩1100万吨,煤层气3亿立方米,基本满足要求。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本《规划》的编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坚持我市实施的“建设经济强市,争创文化名城”及建设“绿都抚顺”和“北方石化城”方略,在服从省矿产资源规划前提下,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实现资源主导型城市加速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规划原则
    紧密结合抚顺国民经济发展实际 ,按照我市“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和建设“绿都抚顺”的指导思想,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发挥资源优势,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基本要求,开发与保护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 加强资源保护,节约使用资源;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利用,合理开采。
    ——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效益相互协调统一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资源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保护为前提,以开发为手段,以发展为目的,使保护与发展互为促进;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效益的明显提高。
    ——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在法律、法规的规范和规划、政策的调控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控资源利用总量,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 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生产精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矿产品,提高采选综合回收率和共、伴矿产的综合利用率。 &,amp;,amp;,nbsp;
    一、人类对自然不合理的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都是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因素。
    1、改变物种(有意无意造成物种的消失或引入物种)
    如1859年有农民从英格兰带了25只野兔到澳大利亚,由于没有天敌,造成澳大利亚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又如,1906年美国亚利桑那洲的卡巴森林为保护鹿群,捕杀肉食动物,导致鹿群大量繁殖最后没有食物,濒临灭就等。
    2、环境因素的改变(大量污染物质进入环境)
    3、信息交流系统的破坏(破坏生物释放的驱赶天敌、排斥异种、吸引异性等的信息素)等。
    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水面过围、草原超载等,都会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 (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例如美国于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公斤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坏了内陆水产资源。在一个生态系统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在于害虫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3)对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生物与生物之间彼此靠信息联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为地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有可能使生态平衡失调或遭到破坏。例如自然界中有许多昆虫靠分泌释放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成虫交尾,如果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则雌虫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诱雄虫的生理活性,结果势必影响昆虫交尾和繁殖,最后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
    三、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开始注意保护环境可以说是人类的重大进步。
    在古代,人类和自然是不平等的关系,人类是弱者,处处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却无力改变自然。于是人类把大自然视为敌人,战天斗地成为一项难得的品质,愚公精神千百年来受到不断颂扬。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人成了强者,而“温和的自然”却成了容易受伤的对象。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如杀虫剂、油漆、洗涤剂等对自然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大规模的能源消耗改变了大气的构成,进而改变了地球气候;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剧增加,人类活动大量破坏了地球的森林和湿地资源。于是,“温和的自然”变为“凶恶的自然”,人类施加给它的,它最终都要归还人类。被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污染了水和土壤的地区,畸形儿和绝症的出现比率大大高于正常;石油资源一旦枯竭,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必定遇到问题;气候异常必定带来水灾或干旱,饥荒也将伴随着种种天灾降临人间。“凶恶的自然”将再一次让人类成为弱者,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又将回到起点。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人类就必须保护“温和的自然”,不让它继续恶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是人类经历工业化,在自信心极端膨胀之后的可贵共识。
    世界各国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10年前,178个国家的领导人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聚集,共同商讨保护环境的问题。与会领导人计划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人类的福利和发展。1997年,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签订了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但由于减少排放阻碍经济发展,美国这个二氧化碳头号排放国却拒绝执行。去年,在南非城市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地球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和科学家继续商讨改善环境的计划。
    10年过去了,人类在保护环境问题上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分歧仍然严重。地球现在到底处在怎样的状态呢?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迎接未来呢?

    三、山西:采煤沉陷区变身生态风景

    新华社太原7月3日电 题:山西:采煤沉陷区变身生态风景

    盛夏时节,站在太原市万柏林区的西山上远眺,漫山松柏青翠欲滴,各种花儿点缀,宛如一幅美丽风景画。外地游客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里曾是采煤沉陷区,一度地缝密布、房屋倾斜、乱石遍布、污水横流。

    “经过生态修复与治理,现在大变样,沉陷区变成了风景区,每天晚上都有人来这里锻炼身体。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万柏林区居民刘根红说。

    这是山西近年来持之以恒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采空区扩大 环境破坏严重

    山西是我国煤炭大省。据统计,山西因采煤造成的采空区面积近5000平方公里,其中沉陷区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矿山开采造成破坏的村庄共2868个,共涉及乡镇420个。“过去我们这儿的地都是裂开的大口子,机械也下不了田。”长治市屯留区崔蒙村村民李文良说。

    多年来煤炭资源高强度开采,造成山西省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不仅 历史 欠账始终未能解决,而且煤矿采空区仍以每年8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

    2015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山西省成为采煤沉陷区治理试点省。2016年6月,山西省政府出台2016至2018年全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拉开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序幕。

    实事求是 追求“相宜”

    按照规划,2016年至2018年,山西将对一批煤矿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一些重点土地复垦区进行复垦。

    按照实事求是原则,通过对项目实地踏勘、可行性分析,并经相关市政府申请和组织专家论证,山西省最终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目标确定为56个,并确定16个土地复垦目标。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处长王满说,采煤沉陷区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采煤沉陷区治理中,各地依据矿山地质环境所处的地理条件、灾害环境类型,遵循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塘则塘、宜游则游、宜建则建。

    在矿区,土地和水是稀缺资源。针对这一瓶颈,山西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中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长期汇聚形成的矿井水,为工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同时,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矿区生态系统产业链,形成共生、循环、互补的生态产业模式。

    此外,山西省对一些因采矿无法恢复为耕地的土地,通过治理合理利用土地,发展光伏能源产业、风电产业、 旅游 产业等,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2015年9月,国内首个100万千瓦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项目在大同市采煤沉陷区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6月全面建成并网发电。截至今年5月底,大同光伏累计装机容量190万千瓦,占全市总发电量比例为20.45%。

    沉陷区变成“生态园”“米粮川”

    “通过治理,我们村3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田,其中200亩已经种上了富硒谷子。现在地力还在恢复,亩产按500斤算,收益也比过去种玉米强得多。”长治市屯留区崔蒙村村民陈成林说。

    屯留区自然资源局局长王长胜说,在采煤沉陷区土地治理中,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耕地的恢复,我们在改造过程中尽可能加厚土层、提高地力。同时将面积不大、易于恢复的水域进行填埋,重新变为良田;对面积较大的水域,改造成鱼塘或景观湖。

    矸石山的治理曾是晋城古书院煤矿最头疼的难题,该矿投巨资采用石灰加黄土乳浆渗孔灌浆的办法进行灭火,随后又实施矸石山生态治理项目,将矸石山全部地段覆土加厚、平整,进行大面积生态造林绿化,并投资兴建了白马绿苑生态园。如今,浓烟滚滚、煤灰满天的矸石山已经成为群众休闲 娱乐 的生态公园。

    截至2018年底,山西省56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主体工程完工52个,正在抓紧施治项目4个;16个重点复垦区土地复垦项目,已有13个项目完成主体工程。

    “通过综合治理,一些采煤沉陷区正从过去的河流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向着芳草萋萋、杨柳依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园转变。”王满说。

    关于大白菜官网的问题,通过《请为我的手抄报提供资料吧!》、《山西:采煤沉陷区变身生态风景》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大白菜官网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爱资源吧版权声明:以上文中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大白菜官网
    @陕西高考生,今天中午12点起,开始填志愿 Win7各个版本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