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系统综合问题河东VS河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河东VS河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时间2023-05-30 10:48:40发布分享专员分类系统综合问题浏览71

河水的流动在大地上勾勒出一根又一根优美线条,这些线条蜿蜿蜒蜒、摇摇摆摆,有时甚至还跌跌撞撞或兜兜转转,每一分的流动,每一寸的前进,像是完全不经意,却又有着它笃定了的方向。

这方向一旦形成,就不再轻易更改。

这方向一旦形成,大地的面貌也就基本定型,我们家园的位置基本确定,我们人生的发展也早就有了伏笔。

经年累月,这些线条在大地上的书写,成了最壮丽的诗篇。字里行间,有光阴的交替,有人生的起伏,有文明的传承;有筚路蓝缕的艰辛,有秋月春风的温情,有生死存亡的残酷……这些,是我们祖祖辈辈依偎于江河怀抱、且我们今天仍依偎于江河怀抱的缘由,也是我们祖祖辈辈热爱、且我们今天仍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的缘起。

“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河流的反复导引、反复滋润,才有了我们所在世界今天的模样,才有了我们每个个体今天的模样。

我们身边曾百舸争流过的这条河流,历经峥嵘岁月的一次又一次书写后,漫江碧透,到处风华正茂,那涓涓细流,那蜿蜿蜒蜒,那摇摇摆摆和跌跌撞撞,终于波澜壮阔。

这是它早就既定了的方向。

(1947年的长沙市地籍一览图,当时在溁湾镇、第一纺织厂、牌楼口、湖南大学、左家垅等地偶有房舍,不说城市,像样的镇都算不上。)

河流在大地上的叙事经年累月。

“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了湘水的出身。尽管这个说法,遭到了后世的一次又一次质疑或否定,但毫无疑问,他开启了更多人对湘江的认知。

时光兀自流逝,湘水在更广泛地被叫作湘江后,仍按照它原先的线路从湖南的西南向东北流贯全境。

从湖南简称湘,足可见这条河流在湖南的地位。

这条湖南境内最大、最长的河流,从复杂的古生代岩层的褶皱和断层中流过,从中生代后期的洼地流过,从第三纪红色岩层中流过,给这个多山、多丘陵的省份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盆地。

这些盆地,又一个接一个地形成了城市。经年累月,河流在流经这些城市时,又有了特别的意义。

(明崇祯《长沙府志》载长沙山川图,河东较深的河谷更适合于耕种与筑城。)

此前无发展的河西,为长沙提供了十足的后劲

源出西南的湘江在衡阳接纳了舂陵江后,在衡阳盆地的穿行中才有了明显的北去的意思。

衡阳盆地,也是湘江流域最大的盆地。这个由中生代后期的地洼发展阶段极烈期所形成的山间洼地,南抵阳明山及大义山北侧,北迄衡山南部,东西界于荆紫山与大云山之间,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并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因中部条状山丘呈断续纵向楔入,盆地平面形似彩蝶。

这只“彩蝶”,除湘江贯穿全境外,还有舂陵水、蒸水、耒水、洣水的流入,因为它们的存在,这只“彩蝶”生动起来,富饶起来,且魅力倍增,以至于古潇湘八景中,这个盆地独占了两个。一个是“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的平沙落雁,一个是“幽谷云藏,东山月吐”的烟寺晚钟。

1932年,日本人马锡秋太郎在他介绍中国水运的书中如是介绍衡阳:“水运至便,万商云集,既为湖南省南部商业中心,亦南北转运一大承继地。”这个“南北转运一大承继地”不止是在水运时代存在,铁路运输兴起后同样存在。1935年,衡阳火车站在衡阳的江东建成,首建铁路就有粤汉与湘桂两条铁路线穿境而过,两条铁路几乎承载着整个华南地区的铁路运输总量。

(单纯看高楼,已经分不清哪里是河东哪里是河西。图/记者谢长贵)

在湘江漫长的历史中,古称“建宁”的株洲,作为城市存在的时间非常短。这个东南高、西北低,呈带状展布的盆地,到上世纪50年代初,才由一个小镇发展成为城市。

湘江在过了株洲的白石港后,一改之前虽有摇摆、但大致向北的流向,毫无预兆地突然转向西,向西流了20余公里、接纳了涓水和涟水后才回心转意往东北方向而去。

这一回心转意,便在湘潭拐了一个大弯。这是湘江全流域最大的弯。这个弯的存在,让湘潭盆地的湘江左岸,成了湘江流域独一无二的天然良港。依托这天然良港,此前几乎寂寂无闻的湘潭在清末终于完成了“弯道超车”,它的繁荣程度甚至超越过长沙。

光绪《湘潭县志》记载:“自前明移县治以来,杨梅洲至小东门岸,帆樯蚁集,连二十里,廛市日增,蔚为都会,天下第一壮县也。”

湘潭人在县志中的自说自话,其可信度或许要打个折扣,只是,这折扣请慎重些打,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归”容闳,曾在他的《西学东渐记》中写道:“湘潭亦中国内地商埠之巨者,见外国运来货物,至广东上岸后,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运至内地,又非独进口货为然,中国丝茶之运往外国者,必先在湘潭装箱,然后再运广东放洋,以故湘潭及广州间,商务异常繁盛。”

这条成就了众多城镇的河流在过了昭山后,少了此前的弯弯绕绕、迂回转折,大踏步地进入了省城长沙,并且非常坚定地一路北去。

湘江与浏阳河交汇的河谷阶地,几乎就是整个长沙盆地。这个盆地南起昭山北麓,北到城北捞刀河,西侧沿线大部分止于湘江东岸,东止于浏阳河。这个盆地的范围,基本就是长沙今河东城区的范围。

浏阳河和湘江曾经的摇摆,让长沙盆地的土地非常肥沃。春秋战国时,长沙地区成为楚国重要的粮产地。粮食的丰产让此后长沙的两次立国有了重要的基础。虽然此后长沙城,长时间地只是湘江东岸的“南门到北门,七里又三分”的狭长地带,但此前无发展的河西,为这个盆地向新一线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十足的后劲。

(奥维互动卫星地图,长沙像一枚枫叶,湘江如叶柄,河东河西如叶的两边。新中国成立前河西城市几乎为零,现在已有了很大的改观。)

湘江沿线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三十年

“湘水及其各支流构成树枝状水系。全流域位于北纬24°31~29°、东经110°30~114°之间,湘江干流全长844公里,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这是地理上对湘江的表述。

而从人文上对湘江的解读或者说表述,则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古潇湘八景中,有六景在湘江流域,但,这六景中,除“山市晴岚”呈明媚气质外,其余“潇湘夜雨、平沙落雁、烟寺晚钟、江天暮雪、远浦归帆”均流露出一丝伤感或凄凉。这或许与湖南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有关。

虽然西汉就曾设立长沙国,但那时更主要的是中央政权出于军事安全的需要。湘江流域真正的繁荣发展,算起来应该是从康熙三年(1664)起。彼时,湖广右布政使司驻长沙,湖南成为一个单独的行政省,水运商路逐渐兴起。自湘江“涉洞庭而抵鄂汉者络绎不绝”,湘江沿岸形成了多个商业中心。长沙、湘潭是全国著名的米市,衡、永则以木材、矿产和食品交易为主,“衡州以上,则衡、永、郴、桂、茶、攸二十余州县之食货,皆于是地取给”——《湖南通志》。

(过湘府路大桥,洋湖湿地附近楼盘林立。图/记者张云峰)

湘江沿线城市的进一步有大的发展,是在清末到民国。这个时段,受“开埠”的影响,长沙、湘潭等旧城市逐步向现代化城市演变。此外,由于近代航运、铁路和公路的发展,兴起了一些新的交通枢纽城市,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市镇等各种等级规模城市共同发展的格局。到民国初期,长沙城市人口已达到20万人以上。抗战时期,由于上海、南京、武汉工商业纷纷南迁,衡阳也由传统的农产品集散地转型成为大后方重要的金融商业中心,金融势力仅次于重庆和昆明,成为全国第三大金融市场。

近三十年无疑是湘江沿线各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三十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个谚语,好像不大能适用于湘江的全流域。但,对个别的城市来说,或者在个别城市的一些市民来说,这个说法非常贴切地说明了河东河西的变化。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刘建勇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爱资源吧版权声明:以上文中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奥维互动地图卫星高清
Charles代理软件下载及使用指南 ChromeOS如何进行系统恢复?